新势力9月销量暴雷与狂欢:理想暴跌37%,零跑杀疯破6万,小米超车背后藏着生死局
2025年国庆第一天,新能源汽车圈的平静被一份9月销量榜单彻底打破。理想汽车同比下滑37%的“暴雷数据”还没消化完,零跑以6.7万辆登顶的“黑马奇迹”又冲上热搜,小米更凭借4万辆交付量首超理想、跻身前四——短短24小时,新势力格局完成一次剧烈洗牌。
这组数据远不止“排名变动”那么简单:当零跑把激光雷达塞进12万元级车型,当小鹏用8万元优惠换销量,当小米用户为9个半月的等车周期抓狂,一场围绕技术路线、品牌定位与供应链能力的深度博弈已然白热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只要造得出就能卖得掉”的野蛮生长阶段,正式迈入“拼细节、拼体系、拼长期价值”的精细化竞争时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零跑登顶VS小鹏促销:性价比赛道,有人吃肉有人喝汤
在9月的销量混战中,零跑汽车的表现堪称“现象级”。6.7万辆的交付量不仅让它首次超越所有对手、坐上新势力头把交椅,更创下了品牌成立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要知道,就在一年前,零跑还挣扎在“月销2万辆”的梯队里,如今能实现跨越式增长,核心秘诀就在于精准击中了主流市场的“痛点”——技术普惠。
零跑C10的成功,是这场战略的最佳注脚。这款起售价仅12.88万元的SUV,直接把原本只出现在30万元级高端车型上的激光雷达、高通骁龙8295芯片等配置“下放”,让消费者花“平民价”就能享受到“高端智能体验”。数据显示,C10单月销量突破3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近一半;再加上7月改款后销量持续攀升的C11(月销1.8万辆)、新上市即热销的B01(月销1.5万辆),零跑四款主力车型贡献了超95%的销量,产品矩阵的“拳头效应”显露无遗。
但巅峰之下,危机已在暗处潜伏。9月中旬,就在零跑第100万辆整车下线、创始人朱江明高调宣布“迈入百万俱乐部”的第二天,一则“朱江明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突然发酵——起因是零跑与某供应商的百万级合同纠纷尚未解决。尽管零跑官方迅速回应“此事与公司经营无关,已在协调解决”,且未对销量产生直接影响,但这一事件暴露出快速扩张背后的管理漏洞:当交付量以每月超1万辆的速度增长时,供应链协同、合同履约等“后端能力”是否能跟上?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品牌向上”的突围。零跑此前宣布将推出定位25-30万元市场的D19车型,试图从“性价比赛道”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但这个区间早已是“红海战场”:问界M7凭借鸿蒙生态和智能驾驶,月销稳定在2万辆以上;理想L6以“家庭用户”为核心,牢牢占据30万元以下增程车型市场;就连比亚迪唐DM-i,也通过价格下探形成挤压。零跑的技术积累能否支撑起“高端化”的品牌溢价?D19能否复制C10的成功?这些问题,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
与零跑的“正向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鹏汽车的“促销依赖症”。9月,小鹏以4.1万辆的交付量保住了前五位置,但这份成绩是靠“血拼优惠”换来的:针对全系车型推出“5年0息0首付0手续费”的金融政策,叠加最高2.5万元的以旧换新补贴,部分车型的实际优惠幅度超过8万元——以小鹏G6为例,原价20.99万元起,叠加补贴后入门价仅18万元左右,几乎与主流燃油车价格持平。
激进的促销确实拉动了销量,尤其是定位15万元以下市场的MONA M03,单月销量突破2.2万辆,成为品牌销量支柱。但代价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有业内人士测算,MONA M03的单车毛利率已不足5%,接近“成本线”。更棘手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车型”新P7,热度持续退潮:9月订单量从上市初期的1.2万辆跌至3000-4000辆区间,无论是智能驾驶功能的差异化优势,还是设计语言的吸引力,都被问界M5、特斯拉Model 3等竞品压制。
如今的小鹏,正陷入“销量与利润”的两难困境。为了破局,小鹏计划在11月推出首款增程式车型,试图复制理想汽车“靠增程打开市场”的成功路径;同时,欧洲市场的扩张计划也在推进中,但海外建厂、渠道铺设都需要持续投入巨资,短期难以贡献利润。对于小鹏管理层而言,如何在“保销量”和“稳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半年的核心课题。
二、问界躺赚高端VS小米等哭用户:有人稳赚,有人慌产能
在9月的销量榜单中,问界的表现算不上“最惊艳”,但绝对是“最稳的”。4.1万辆的交付量与小鹏持平,位列第三,但从“盈利能力”和“品牌调性”来看,问界早已拉开差距——高端化壁垒的构建,让它在价格战中“独善其身”。
问界的“底气”来自产品结构的“高含金量”。9月,问界M9和M8两款高端车型合计交付超3.2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近8成:其中,定位50-60万元市场的M9,凭借“全场景智能座舱”和“华为ADS 3.0”,月销稳定在1.5万辆以上,成为50万元级新能源SUV的“销冠”;M8则以“豪华MPV”的定位,在35-45万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单月销量突破1.7万辆。就连刚上市的新M7,也迅速在30-40万元区间打开局面,首月交付就突破8000辆,其“大空间+长续航+智能驾驶”的组合,精准击中了家庭用户的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协同效应”。9月,鸿蒙智行全系(包括问界、智界、享界)交付量达5.3万辆,其中问界贡献了近80%的销量。但这种“高度依赖”也暗藏风险:智界S7、享界S9等新品牌车型,上市后月销量仅维持在3000-5000辆区间,市场接受度远不及问界。如果长期依赖问界“单品牌输血”,一旦消费者对“华为系”车型产生审美疲劳,整个鸿蒙智行体系都将面临压力。如何让新品牌快速破圈,成为华为和赛力斯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
与问界的“稳”不同,小米汽车的9月充满了“矛盾感”。一方面,4万辆的交付量、33%的环比增速,让它首次超越理想,跻身新势力前四,成为最年轻的“头部玩家”;另一方面,“产能不足”和“质量争议”的负面声音,也让小米陷入舆论漩涡。
小米SU7是销量增长的核心动力,单月交付突破3.5万辆,但庞大的订单量背后,是用户漫长的等待——据小米官方数据,SU7的平均等车周期长达9个半月,部分热门配置车型甚至需要等12个月以上。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2025年3月下的单,到9月还没提车,再等下去就要过年了。”产能爬坡的缓慢,不仅消磨了用户的耐心,也让小米错失了“趁热打铁”的机会——如果能快速提升产能,9月销量或许能突破5万辆。
更让小米头疼的是“质量问题”。9月下旬,小米因“智驾系统软件逻辑缺陷”,召回了2025年1-8月生产的部分SU7车型,涉及数量超2万辆。尽管小米迅速推出了OTA升级方案,且未发生安全事故,但这一事件还是引发了用户对“新势力品控”的担忧。作为一个2024年才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兵”,小米凭借“流量红利”和“生态优势”快速打开市场,但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如何在保持热度的同时,补上“品控短板”,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从“网红”变成“长红”。
三、蔚来多品牌VS理想暴跌:转型期,有人试错有人焦虑
在9月的新势力阵营中,蔚来和理想的表现都透着“转型期的阵痛”。前者试图靠“多品牌战略”打开局面,后者则在“老车型疲软”和“新车型救场”中挣扎,两者的困境,折射出头部企业在“战略调整”中的迷茫与焦虑。
蔚来9月交付3.5万辆,位列第五,看似平淡的数据背后,是“多品牌战略”的初步落地。乐道品牌(定位20-30万元市场)交付1.54万辆,占总销量的44%,尽管环比下滑7.2%,但1.5万辆的月销水平,证明其“中端市场”的定位是准确的;蔚来品牌(定位30-40万元市场)凭借全新ES8的热销,实现触底反弹,9月最后一周销量环比翻倍,单月交付1.4万辆;最让人惊喜的是萤火虫品牌(定位10-20万元市场),交付5775辆,环比增长32.9%,作为6月才上市的新品牌,这个成绩超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预期。
但“多品牌”的摊子铺得越大,风险也越多。首先是“品牌内耗”的隐患:乐道品牌环比下滑7.2%,是否意味着其产品竞争力开始衰退?新上市的乐道L6,与萤火虫F7在价格上存在部分重叠(乐道L6起售价21.98万元,萤火虫F7起售价18.98万元),会不会出现“自己人抢自己人订单”的情况?其次是“资源分散”的问题:蔚来需要同时支撑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的研发、生产和渠道建设,而10万-40万元的价格带覆盖过广,是否会导致核心技术(如换电、智能驾驶)的投入被稀释?最后是“用户认知”的混乱:三个品牌的定位差异如何向消费者讲清楚?避免出现“买萤火虫觉得不够高端,买蔚来又觉得太贵”的尴尬局面,仍是蔚来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比蔚来的“试错”,理想汽车的9月更显“焦虑”。3.4万辆的交付量、19%的环比增速,从数据上看似乎“稳中有升”,但37%的同比暴跌,却暴露了“老车型疲软”的致命问题——2024年9月,理想单月交付量达5.4万辆,而2025年9月仅3.4万辆,一年时间销量下滑近2万辆,差距悬殊。
理想的“销量支柱”L6,是这次下滑的重灾区。8月,L6交付量回落至1.1万辆,仅为巅峰期(2024年12月超2.3万辆)的一半;9月虽略有回升至1.3万辆,但仍远未恢复往日荣光。L6的疲软,一方面是因为“竞品挤压”:问界新M7、零跑C16等车型,在价格、空间、智能配置上对L6形成直接竞争;另一方面是“技术优势消退”:理想赖以生存的“增程技术”,如今已不再稀缺,比亚迪、零跑、问界等品牌都推出了增程式车型,且在续航、油耗上更具优势,L6的“差异化卖点”越来越少。
为了救场,理想在9月底紧急推出了新车i6,起售价24.98万元,定位“家庭智能SUV”,试图通过“低价策略”拉动销量。但i6的推出,又引发了新的争议:其一,i6与L6的价格高度重叠(L6起售价23.98万元),且两者在尺寸、配置上差异不大,很可能会分流L6的订单,导致“总量不增反降”;其二,i6的“低价”是否会拉低理想的“高端品牌形象”?此前理想一直以“30万元以上市场”为核心,而i6的起售价跌破25万元,是否意味着理想开始“向下妥协”?
投资人对理想的担忧,也反映在资本市场上:9月销量数据发布后,理想汽车股价当日下跌5.2%,市值蒸发超100亿元。对于理想而言,i6的热度或许能带来短期销量提振,但要实现真正的反弹,恐怕还得等明年L系列大改款——可市场留给理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错过“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再想追回失去的份额,难度只会更大。
四、新势力洗牌:4万辆是生死线,光靠爆款救不了命
9月的销量数据,不仅是新势力企业的“期中考试”,更勾勒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竞争格局”。从数据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两个关键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头部阵营的门槛大幅提高”。2024年,新势力月度交付量达3万辆就能跻身前五;而2025年9月,4万辆成为“头部敲门砖”——零跑(6.7万辆)、问界(4.1万辆)、小鹏(4.1万辆)、小米(4万辆)均突破4万辆,而蔚来(3.5万辆)、理想(3.4万辆)则因未达门槛,排名下滑。这意味着,无法实现4万辆月销的企业,将在供应链成本(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研发投入(销量越高,可分摊的研发费用越多)、渠道扩张(销量支撑渠道建设)上持续落后,进而陷入“销量越低→成本越高→利润越薄”的恶性循环,最终被甩出头部阵营。
第二个趋势是“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2024年,新势力的竞争核心是“降价抢市场”,不少企业靠“亏本卖车”换销量;而2025年9月的销量数据证明,单纯的价格战已难以为继——小鹏靠8万元优惠换来了销量,但利润几乎归零;零跑靠“技术普惠”打开市场,本质是“用技术换价格,而非单纯降价”;问界则靠“高端化”实现了“高销量+高利润”的双赢。这说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只看“价格低不低”,更看“价值高不高”——智能配置、品牌调性、服务体验等“非价格因素”,正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
在这场新的竞争中,“技术路线”“品牌定位”“供应链能力”构成了三大核心变量。零跑选择“技术下放”,用高端配置撬动主流市场;问界选择“高端化深耕”,靠差异化优势构建壁垒;小米选择“生态协同”,用手机、智能家居的流量赋能汽车;而蔚来和理想的转型阵痛,则警示着所有企业:战略调整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结合自身优势——蔚来的换电技术、理想的家庭用户洞察,都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销量增长”和“利润提升”,仍需进一步探索。
“金九银十”的喧嚣已经落幕,但新势力的“生死博弈”才刚刚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不是“靠一款爆款车型就能躺赢”的时代,而是“靠体系能力制胜”的时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精准的产品定位,更要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稳定的供应链、清晰的品牌认知和持续的用户运营。
这场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时的领先或落后都不算什么。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能精准把握产业趋势、坚守长期主义、不断迭代自身能力的企业。毕竟,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活下去”靠的是爆发力,而“活得好”靠的是耐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