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蔚来跟可口可乐这波操作,直接把我看傻了。你说一个卖车的,一个卖糖水的,竟然把换电站搞成了潮流打卡点。谁能想到?把原本那种冰冷、机械、纯粹功能的空间,用点颜值和生活趣味调味一下,效果立竿见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假设一个换电站每天能接待100批次车主,平均每车换电时间差不多10分钟。哪怕少算,日常也得150个用户体验呀。一辆车20秒装电瓶子,站一站喝瓶水,扫码就走。但如果墙上悬挂几瓶特调的可乐,或者墙面贴上整一排Coca-Cola的LOGO,有没有一种被带入日常的感觉?以前我自己开车,心里都在琢磨,换个电池快不快?贴吧看车友说,平均一站至少能少耗掉5分钟无聊时间。现在他们搞了个打卡点,还配几个自拍背景,小孩都养眼,笑容都多了。
对比别的品牌,很多车厂也在试套路,比如特斯拉那阵子有点豪华感+未来感,但大多就是简洁线条,一尘不染。而蔚来这个潮玩场景搞得,有点年轻人的惯转换器作用。毕竟,这年头年轻人买车,不光看续航、价格,更看体验感、社交圈的炫耀平台。他搞了这个氛围场馆,瞬间带出一种我懂潮的感觉。
但说实在的嘛,得承认,咱也不能全看表面。它是玩营销,但背后也搅动了一点创新。我想象中,未来的充电站,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每个都能变成展览空间、打卡圣地,有没有可能成为本地的网红地标?带上朋友,顺便聊聊生活,嘴里喝的可乐,心里琢磨的电池续航。那不就是生活多一点乐趣的样子嘛。
话说回来,你还记得当年瑞幸咖啡搞茅台咖啡的事吗?当时吧,大家都觉得扯淡,赚广告费卖概念。结果哪?长远不行了。那次过后我想,卖咖啡的人,究竟是做实事还是蹭热点?更别说,现在的汽车厂商,格局也在变。中国市场,那个怪异的品牌格局——一堆品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看场景、看体验。
说个题外话,你觉得,未来会不会出现电池换一瓶可乐式的快换站变身娱乐中心?我就纳闷,这是不是会无限放大你我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像在路边打个卡,喝瓶水,晒个自拍,然后就走?那样的话,是不是一面推动新能源的牌子,也变成搞生活的敞口?这个点值得琢磨。
别太理想化,也有担心的,比如这玩意儿能持续多久?壁纸能维持多久?或者说,这终归是个表面文章。我有点怀疑,毕竟好看那回事,是靠时间养成的。而我知道的环境里,很多换电站都不是颜值担当,更别说景观设计师做加持的。
还记得不?有次我听修理厂老板说,车不仅要修得快,外面环境的细节也挺重要。他还说:如果站挺难看的,车主不愿意多呆一会儿,不过似乎这个趋势倒是变了。是不是?如果你走到一个打卡点,心情就会变好一点吗?我猜,当然是因人而异,但至少这个标签价值在不断上升。
这让我又想到:我们一直在说品牌价值,场景就是价值的一种超级载体。你把换电站做成潮玩场,其实就是在给品牌塑像。以后每次来,和朋友在墙上留个影,图像一发,品牌属性就潜移默化了。这也太心理战了吧。
好吧,扯得多了点。其实我心里在想,你会不会也偷偷期待,下一次经过某个城市的换电站,看到可乐+新能源的联名,心里会不会萌生点小期待?你觉得,未来电池+生活的结合,是不是还会出现更多反差萌的突破?毕竟,生活可不止有续航和性能。
算了,没人知道未来会变成啥样,但我就是喜欢这种试试看的劲头。这种让科技变得生活化的尝试,可能还会带出更多看不懂的有趣。最后的目标啥?当然还是让车主多点获得感嘛。要不然,我就在想,这场场景变革,会不会最后变出个什么电池正能量博物馆之类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