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其实算不上铁粉,也不算黑粉。反正开了两辆法系——一辆14年的老C5,还有个17年底提的新车,两车遇到的都不差。说实话,我对它们的感情很复杂。
先说我2016年买的那辆,提车没多久就出问题,车刚回厂做完首保,第二次去保养,结果整个人都懵了——上了个坡,油报警了!你想象一下,一个新车,油量足足少到让人心跳加速。检查一瞬间,油箱里只剩下一点点油(长城的全合成,360多一桶,我记得挺清楚),那会我真觉得人生都快黑暗了。店里盯得紧,嘴上还说不用担心,正常使用情况下油耗没问题,那我就真心无语了——你们我也懒得多追究了。反正也没回头,牌子也搞得老大难,粤西某个江门的4S店,后来倒闭了。
这辆车我开到11万公里时,机油开始逐渐消耗。平时每1000公里就要加一升油,曾经用过长城、道达尔的,全合成油,什么都试过。还记得有次开高速,赶了两个小时,想不出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机油屏幕闪烁,心里就咯噔一下。有人说我故意吹毛求疵,但我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写给你们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事实上这机油烧得这么快,也不是个例。你们知道吗,同价位的日系车、德系车,养护成本可能高不了百分之十,但它们的油耗效率、耐磨程度设计得更合理——这是我实际操作的感受。有两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明白——第一,为什么法系的发动机,没到五年就开始炖汤似的烧油?第二,为什么售后那么敌视,打电话客服不停说:’不好意思,没店了’!这个态度真扯,不像一个正式品牌该有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记得刚开始贴广告宣传,法系车说发动机终身保,实际帮你保的却只是在4S保养期间才算数——你要一直在他们那坚持保养,才能享受所谓的终身福利。真让我怀疑,吼嘛,你们宣传的那一生是不是只算到你们店关门?或者你们根本不打算保真心。
这样下去,感觉售后服务完全变味,曾经还想着其实你把车养在他们店,技术也比我自己搞得好。但现实是,哪怕我三次去维修,每次车胎都被钉子扎了两次(这是不是说明店铺管理的欠缺?),这不是开玩笑。看看广告上的品质保障,我怀疑他们连修个轮胎都得预约排队。
你们猜,烧油问题会不会牵扯到发动机设计上的缺陷?我没仔细研究,但从买车到出问题,这段时间我反复想:是不是单纯用料差点儿?但有个细节我知道——我们在供应链上的管控,某些部件其实比我想象得更严。只是,设计上的瑕疵和用料差事,可能不止一时的问题。
或者也有朋友说:你这是黑粉。但你们知道我刚才翻的那些剪影吗?我那个朋友,开到高潮时,他说:这车油耗真心不咋的,质量还不行。我们公司那辆日系,开五年都没出过啥大毛病。他的意思挺明确——硬要评比,这车的表现跟他们那辆比,差得一大截。
说到这,忽然想到,是不是法系车本身研发流程就有问题?有人会说:‘你别瞎扯,人家也是科技。’但我觉得,像冬天加速变慢、电池亏电、总是一堆软件出错的问题,都显得不够成熟。你可以试想一台车,二手市场的折旧率都快赶上豪车,也许和质量不算太大关系,更像是大批量生产里的瑕疵品积累。
其实我也没想过,可能是我太喜欢找茬。毕竟,我心里知道,法系车很多设计出发点还是挺好的,动力不错,底盘稳,但耐用性,确实让人担忧。这么多年,难不成我还没搞懂的是—也许厂家在从供应链挑选那些关键零件的时候,哪怕再多把控,终归还是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看,发动机、变速箱、油耗、耐用——这几项真心难以兼得。
其实买车的理由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能每年换车,能接受间歇性的小麻烦。我还记得有次在朋友圈发了车的照片,有个朋友留言:你那个发动机,听人说一直都不靠谱吧?我心想:这不光是朋友的关心,更像一种事实的映照。
(这段先按下不表)像我平时开车忙,省得像个老司机一样琢磨这些。只是每次遇到这些,心里就有点烦——想知道里边到底出了啥问题?或者,是不是厂家在忽悠?你们觉得,假设某个品牌的车型,能修好只要花个六七千,值不值得继续折腾?还是说,自己琢磨着换辆日系或者德国车,会不会好一点?
我还比较关心:像我这种普通车主,究竟还能坚持多久,深入了解汽车的真相才算真懂?还是说,要放弃那些虚实难辨的广告噱头?这辆车用到已经让我体会到——有时候,真正的谈判,还是得用钱说话。
你们平时,是怎么面对汽车质量焦虑的?除了看那些用料篇报道,你们会不会自己也会暗暗算算百公里的耗油、保值率?我记得有个朋友说:开车就像,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底在哪儿。这话倒是挺贴切。
(结尾留个悬念,小细节:你们觉得,一个品牌的信誉,是不是也会被真实体验一点点蚕食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