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和华为联手的享界S9刚开售就放出2小时小定突破3000台的战报,这一营销策略或将成为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焦点的关键转折点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脑子里就是哇,这个数字挺惊人的。毕竟,3千个小定看似不多,但放在汽车行业那个成交量和用户心理的背景下,已经相当给力。你通常的诚意金(那个不退的定金)在1千到5千之间,当然这个诚意金远不及大定钱,毕竟20万、30万的订车定金,那是沉没成本。这里说的3000台,小定只是个意向,折算成诚意金,估算大概在3千到15万之间。虽然不能做大定那样的定金厚礼,但能短时间跑出这个销量,的确是很秀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好像很多人没注意到,咱们既看到了这台车的潜力,也要考虑本身的行业环境。比方说,理想MEGA当初拿下4.1万的小订,转化成最后交付的大概只有1万人左右。为什么?生产周期长,渠道不顺,用户犹豫,反正每一步都不是那么容易完成。你看,3000台的小定,可以理解为买家对享界S9有信心,但能转成真正提车的比例,大概50%左右。这就意味着,假如没有突发状况,未来几个月里,真正能交付到用户手里的,可能只有1500—2000台左右。这跟一些千呼万唤的新车比,算是比较实在的数字了。
(插一句)你觉得,厂商现在是不是太在意那个市场热度了?还是说,他们其实更看重的是股市反应和融资的节奏?我觉得这个点挺复杂的。一方面,销售数据在资本市场很管用,尤其是在增长故事被当作唯一指标的今天。北汽蓝谷去年销量才17.4万台,差不多每个月就是1.45万台,月销2千听着不多,但占比挺大的,不信你看,其实这个数字挺像半个苹果。如果用心算算,贡献这点销量,无疑是推动公司增长的隐形王炸。
这其实带给我一个问题——为什么2小时内放出3000台小定消息,会这么快成为焦点?难道就真的是新汽车营销的爆款节奏吗?我觉得,除去背后引导消费的微妙策略,更多的可能是制造期待——让市场觉得这款车是热购状态,买家也愿意跟风,毕竟有了供货忙不过来的假象,潜意识里想买的人,反而更倾向于赶快出手。
但我又要小跑题,反正总觉得这个爆款有点飘忽不实,毕竟虚火永远燃烧在数字里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的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还是一种营销噱头?比如说,厂家在这种短期内制造的火爆,是不是会引来更多跟风者反复抢订?还是腾出时间等车,等试驾?
(这段稍微收回来)其实我还注意到,有些同行在聊,说这次的策略目标不单纯是卖车,更像是开场白。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销售说:我们其实更关心的是,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让他们愿意预约试驾,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升级到大定。这也是个套路——先用点小定拉拢客户,后续再用更优的方案把他们变成真金白银。
说到这里,难免要和其他品牌比一比——腾势N7、阿维塔12、智界S7,甚至一些传统豪华BBA,虽然品牌力不同,但转化率和渠道铺设的难度其实都差不多。尤其是在同价位/同档次的竞争中,每一台车都必须拼冷静的产能爬坡和渠道磨合,而这两个环节,技术再牛也难以一蹴而就。
我在注册一些汽车论坛时,看到有朋友说:这车能在市场稳住脚,得靠质量和渠道的双重打磨。实际上,说白了,资本看的是数字,说白了,消费者看的是体验。你能不能试驾,感受到那个所谓华为智驾的厉害?这才是真正决定成交的关键。而且,大家注意到没有?像这种新车,往往前几个月的爆款苗头是很难保证最终表现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厂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大批量放小定,制造热卖气氛,压一压竞争对手?还是悄悄优化生产线,确保第一批交付的车能质量过硬?我觉得,很多公司更倾向于刺激市场,制造出一种供需紧张的假象。毕竟,谁都不想堵在次一批订单的生产线上。
讲点细节,我刚才翻了翻手机里存的照片,发现上星期去试驾,空气中还带着春天的味道,车子开的感觉倒还不错——座椅包裹感强,空调系统噪音很轻。唯一让我疑惑的,是华为智驾系统感觉有点新稚,很多功能还在调试优化阶段,像自动泊车那个自动化还不够流畅。这也是个收费点,不知道用户接受程度会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差距。
(这里可以问问你):你觉得,现在买这种带智驾配置的车,最看重的重点会是哪一块?安全感?科技感?还是品牌背书?我猜测,不确定,但大部分人可能更在意修车和后续服务——毕竟,技术再牛,没有售后做保障,还是摆在那。
我们还可以猜测——如果这个爆款真火了,短期内会带来多少良性反响?资本市场会不会把它当作翻盘的信号?又或者,这只是个一阵风,留给后面一轮新的热潮?
到时候,一切会见分晓。剩下的时间里,我倒更关心,那些实际走到终端的用户,最终会把这份意向变成什么样的交付。毕竟,数字只是数字,真正能触碰到的,还是一台台实打实的摆在手里的车。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好奇那些第一批试用用户,怎么评价它的驾驶感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