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

停车场里,黑色奔驰GLS静静蹲守在角落。午后阳光刺眼,它的车标在一地树影下反光,却显得有点尴尬——气场还在,关注度却剧减。旁边的宝马X7进进出出,仿佛是这片疆域的新主人,往日的“大奔”姿态,如今更像一位退休指挥官,权杖还在但话语权已淡。只要你稍微留心这个场景,基本就能猜到问题的核心:曾经的百万级SUV“扛把子”为何如今变成了冷门选手?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着设问——如果你现在有100万预算,会选GLS吗?还是说,会和大多数人在配置单前踱步,犹豫良久,然后挥挥手说:让奔驰再等等吧?

先把价格斩下来摆桌面。百万级大车,GLS的实际落地价近年持续下滑,现在最低配已经低至不足100万,比雷克萨斯LX还要便宜点,但哪怕打完折,仍然比主卖的宝马X7高一个台阶。8月份全国销量仅665台,比起奔驰S级都要低,放在巅峰期的1600+台简直是断崖式溃败——还没来得及喊痛,怎么主儿就“没了”?从市场视角看,GLS这波下滑既有行业气候的原因,也逃不掉产品本身的周期病。

说到底,这车产品力其实还在顶端——5米2车长、3米1轴距、七座布局、三排空间宽敞。3.0T直六发动机,搭配全时四驱和9AT变速箱,动力参数不差,百公里加速6.2秒这一成绩,哪怕比X7慢0.8秒,但在日常驾驶层面属于“秒天秒地”。内饰还是熟悉的大双屏+柏林之声,一摸仿皮一看座椅布局,基本都是老奔驰套路,Nappa真皮只有顶配才肯给,时尚型以上才有独立后排空调、无线快充和座椅通风。配置上的层级感,奔驰始终都是教科书级别,不给你一刀切福利,必须掏钱升级。

问题狐疑的地方,恰恰不是这些传统硬件。事实上,GLS的形象和“身份背书”优势根深蒂固,气场还是顶级的。但你看看现实市场,消费降级和经济不确定感,已经把很多准买家推向下一档。2024年,GLS每个月也就一千来台的销量,价格优势被持续稀释,能咬牙买单的,反而少了。更讽刺的是,行业内在流传一句话:“GLS,都快成奔驰的库存维稳队了。”你要是问一圈销售,他们倒是挺乐观,“现车多,优惠大,配置选。”但真能成单的客户,却像失联的老熟人,微信留着不删,就是不聊。

如果非要细拆原因,从我的职业经验和案头分析来看,有四股力量在较劲——

一是“面子经济”逼降级。曾经GLS是老板标配,家用、商用都能扛,可如今有些老板也悄悄改买X7,甚至选择配置不那么高的GLE,理由是:“不那么招摇,性价比更高。”如今谁还愿意在门口停台大GLS,仿佛昭示自己是“少数幸存的人类富豪讲义”?

二是“产品边界模糊”。SUV市场内卷太厉害,GLS和GLE、X7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你要空间多数人买车却没真的需要七座,低配配置拉胯,高配溢价太狠,掏钱买顶配还不如去买豪华MPV或者三把椅子的行政级越野车。GLS400停产、配置收缩,也是“断绝幻想”的暗示,客户清醒了,市场也冷静了。

三是“消费心态缩水”。经济下行效应无孔不入,百万级SUV成为了“心理防线”。哪怕GLS优惠到91万,你还是觉得钱花了太多。你能见到现在的新车主都更精于算计,“舒适、动力、颜值,其实GLE也够用了,就差个七座。”毛估估一盘,你会发现GLS本质上在和自己的“小兄弟”GLE打内战。

四是“下探式豪华崩盘”。当大奔也要贴上促销海报,多少算是自毁长城。说实话,很多以前一台GLS的钱,现在能买两台XC90,或干脆家里一辆国产电动、一辆GLC,两份幸福嘛。GLS的稀缺性感、尊贵气质,被市场无情地变成了夸张的“体面包袱”。

讲到这儿,行业里的黑色幽默又浮现了。当年的豪车销售会讲:“买GLS不后悔,买完就成富人。”现在换成:“买GLS不犹豫,犹豫就没了优惠。”我有个同行朋友,每天对着GLS存货自嘲,“这批要是年底还没出掉,我们就集体拔奔驰车标当配饰吧。”当然,自嘲归自嘲,没有销量的职业压力谁都明白,别的行业是段子,我们是月报。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停车场里GLS销量下滑,价格优惠,宝马X7成主流-有驾

你说GLS真的过时了么?并不全是。从车辆本身、品牌标签、使用体验上说,它依然属于金字塔尖。那么问题回来,到底是消费者变了,还是车变了?又或许,市场变了,财富的气味也不再浓烈?列个选择题:年末再来一波GLS价格战,买还是不买?配置要啥?现实和梦境,还能有多大差距?

这么看,GLS的销量之谜也许没有答案。市场不是法庭,不会只认证据。有时候,一台车的悲欢离合,和一座城市、一群人的财富起伏一样,只能用“变化”二字归纳。只是你在停车场远远看过去,它的奔驰车标还是闪着冷光——那是往日的荣耀,也是无声的问号。

你还会为“身份感”买单吗?还是更愿意脑子清楚地转身选择更合适的自己?

这个问题,留给每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慢慢拆解。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