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容我先仰天长啸三声:哈哈哈!
那个折磨了我们快十年的反人类设计——隐藏式门把手,终于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风声已经传出来了,说有关部门已经开了个“闭门会”,核心议题就是这玩意儿,结论据说相当解气:禁!
必须禁!
这感觉,就像你忍了很久的楼上邻居半夜蹦迪,突然有一天物业告诉你,他们被清出去了。
就是这么爽!
别觉得突然,这事儿早就有预兆了。
今年五月,工信部就发了个征求意见,名字老长老长,叫《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那字里行间就差直接点名了:“喂,那几个玩花活儿的,你们那个门把手,我们瞅着不顺眼很久了啊!”
说真的,打从特斯拉Model S在十年前把这股歪风邪气带起来,我就没看好过。
车企们跟疯了似的,把这玩意儿吹成了“科技感”的化身,说什么外观简洁,还能降低风阻。
我呸!
降风阻?
2014年就有人写论文扒过了,这玩意儿费半天劲,也就降低个0.0001的风阻系数。
啥概念?
你开车时把窗户关严实点,效果都比这强。
为了这点几乎不存在的“优势”,咱们消费者吃了多少哑巴亏?
你来过大东北吗?
体验过零下三十度,车门把手被冻成一块铁疙瘩,你对着它又是哈气又是敲,最后含泪拿出锤子“暴力破解”的绝望吗?
这可不是段子,是无数北方车主的血泪史。
就算不提极端天气,日常用起来也够你喝一壶的。
现在市面上的隐藏式门把手,简直就是“车圈百晓生”都搞不懂的谜题。
特斯拉那种,你得先按一头,等另一头翘起来,再用俩指头去抠,指甲长的都得小心点。
换到丰田bZ3上,又变成了往下翻。
好家伙,到了小米SU7,又得往上推。
我寻思着,这设计师是不是跟咱们的手有仇?
我这种天天试车的老司机,每次面对一扇新车门,都得跟解谜似的,先研究半天“机关”在哪。
这还只是不方便。
要是碰上事故,这玩意儿就是个催命符。
传统的机械门把手,说白了就是个杠杆,只要车门没焊死,你使劲就能拉开。
但现在流行的电动平推式,全靠电机。
你想想,这套精密的电子玩意儿,得在车门里占多大地方?
万一侧面被撞了,车门一变形,通道卡住,电机罢工……里面的人怎么办?
外面想救人的又怎么办?
别信车企吹的什么“碰撞后自动解锁”。
从撞击发生到信号传输,再到电机启动,中间任何一根线束、一个小电瓶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全瘫了。
这不是我瞎说,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数据,简直是把这些“科技感”的脸都打肿了——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侧面碰撞后,门把手成功弹出的概率只有67%!
而我们看不起的传统“大老粗”门把手,成功率是98%!
还记得去年问界M7那起追尾事故吗?
门把手没弹出来,教训还不够惨痛?
更别提修起来有多贵了。
普通车换个门把手,几百块搞定。
换成隐藏式的?
蔚来、领克这些,材料费动不动就上千,工时费还得另算。
真是买的时候让你为科技感买单,修的时候让你为科技感破产。
当然,还有更离谱的,像极越01,直接把门把手干没了,改成按键式。
我只能说,幸亏这种“脑干缺失”的设计没流行开来,不然消防队的破拆工具都得更新换代了。
所以说,隐藏式门把手,纯粹就是一项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设计。
车企们想在这上面秀肌肉,搞差异化,却把最根本的安全、可靠、便利性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今,这阵妖风总算要停了。
传闻说,这次不但要禁全隐藏式,还强制要求必须有机械冗余。
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玩电动的,但必须留个“后门”,保证断电了也能用手拉开。
这才是说到点子上了。
希望这次“门把手拨乱反正”之后,车企们能少搞点这种华而不实的“微创新”。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的。
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永远是那个朴实无华但绝对可靠的机械结构,而不是那个随时可能给你“掉链子”的电动小玩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