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到一份销售报告,那段时间,马自达在海外市场的成绩还算挺体面。尤其是在北美,CX-50的销量估算每个月能有一千台左右,样本少,但能看出它还是有点粉丝基础。可国内市场一沉不起。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觉得到处都在推智能化网联,但马自达坚持用它那套人马一体设计,似乎有点孤芳自赏的感觉。
我曾跟销售小李聊过,他说:今年客户要大空间、要省油、还得要性价比。这话听着挺现实,但你看马自达,照旧坚持用那只6速手自一体,不考虑提速快不快,反正油耗高一点,操控还行。这时我就想:你以为车还能再操控点,油耗倒不算惹眼了?
一年前我去修理厂,那个修理师傅曾经调侃我:你看这个6AT,挺稳,你不用担心出毛病。要换要升级?我估计厂家也没兴趣。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是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毕竟,现在的变速箱,7、8速档成了标配。用陈旧的技术,但坚守信念?说实话,挺尊敬他们那份坚持的,但市场怎么就那么冷淡呢?这是我这个行业的潜在谜。
想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油耗表。市面上同价位的国产SUV,比如长城的哈弗H6,油耗控制的比马自达低不少,估算百公里成本大概是6-7元(这段先按下不表),而马自达呢,至少得八九元。你说,花多的钱,省点油,为什么不选择更实际的?是不是那份调调,反倒成为了负担?
说到这,我又疑问了:你们觉得,操控感真能抵得上那点日其弥新的实用性?我自己其实很喜欢马自达那瀛宝马的DNA。可我也忍不住想:这人马一体,在市区堵得晕头转向,真有用吗?或者说,谁在真心关心这些格调?客户们真的愿意为那份精神品味多掏钱吗?
我刚才还翻了个相册,看到家里去年买新车的照片,有一张是老婆拍的。对,就是那种突然惦记其实最在意家用的照片:后排宽敞点的车,座椅舒服,门一关,音响放得响一点,心里特别踏实。反观马自达CX-50,看着半年里只卖出了盘不到400台——真觉得,品牌该反思点啥了。它坚持用料讲究,用操控赢人,但市场偏不买账。
我问:为什么喜欢马自达的人,最后都变得妥协了吗?难不成,真只有爱设计感本身的那部分人才还舍不得?——这个问题有点突兀,但我发现,有时候,车还是得像生活一样,得实用主义点。
说到实用,我还在想,那些国产SUV不断迭代升级,配置、智能化、油耗,都能秒杀CX-50,甚至还带点未来感。你们知道,我偶尔还会想:如果我现在整的话,买一台国产混动,动力够用,还能充电,百分百省油,花个两三万还能享受政策补贴,没点情怀可真难坚持。
我想,可能今天的消费者,不光是看操控感,还更在意买得安心,是不是?你说,马自达还能靠那份技术底蕴和调调扛住吗?还是说,时间会告诉我们,坚持也是一种盲目,那一份初心会不会逐渐变成包袱?
这中间还藏着一堆疑问——比如说,供应链到底多难?那套6AT,是不是也只因为成熟稳定,才一直留着?我特别没细想过——或许,马自达在研发投入上没那么大,只是守住了自己的路线,倒不是它真的毫无出路。
车就是车,设计再漂亮,实用比什么都重要。可我又在想:我们到底在追什么?真能找到个平衡点吗?还在追那些人马一体的体验,是不是本身就吃了点情怀的亏?有人会不会觉得:这确实是端着的一套?但又有人说:不买这个,难不成还真去买个纯粹的实用车。
我看着天色渐渐变暗,心里突然泛起点小疑问:你说,这个坚持的意象,到底能不能维持多久?还是情怀只剩下品牌标志在车尾,真正能打动人的,还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
沙漏慢慢走着,我的脑子里还在不停翻腾,像马自达装修个特别版,偶尔觉得多点配置、多点色彩,能否成为消费者心中多一份选择?还是他们早就碎片化得决定了,所谓格调不过是个华丽的壳?这小小的点滴细节,一点点堆起来,最后能不会变成失衡的天平?
也许——买车,最后还是得看那个你最在乎的点。你呢,怎么看这个极端坚持与变通的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