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陷舆论漩涡:高光下的阴影与口碑迷思
短短数月,从销量黑马到舆论焦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2025年对小米汽车而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SU7和YU7创下锁单纪录,品牌影响力指数空降亚军;另一方面,安全事故、功能争议、二手市场遇冷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是一个跨界巨头在汽车行业的真实成长轨迹。
安全事故频发,信任危机显现
2025年,小米汽车接连遭遇严峻挑战。
3月,安徽高速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10月,成都再发类似事故。 两起事件共同点是:碰撞后车辆迅速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困难。
最近最火的事件无疑就是成都小米SU7车祸事故,一辆小米汽车在行驶中超速失控,最终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根据流传出的视频,多名路人奋力救援,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距离成都事故才几天时间,武汉又有一辆小米SU7失控撞倒护栏。 从网上流传的图片来看,这辆SU7的左前轮车轴已经断裂,而车轮脱落崩飞在10米开外。
隐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再次成为焦点。 尽管小米曾宣称SU7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会“自动整车解锁”,但事故现场的情况却形成了鲜明对比。
质量争议不断,车主维权艰难
除了安全问题,小米汽车的质量也备受质疑。
有多名小米SU7车主反映车辆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存在鼓包、翘边现象,按压时出现明显起伏,影响外观整体性。 专家分析称,这属于“设计制造经验不足”的典型问题。
更让车主不满的是,小米通过OTA更新限制了车辆马力输出。 SU7 Ultra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在特定赛道达成圈速要求才能解锁“排位模式”。 这种“硬件预埋与软件解锁”的操作,引发了关于智能汽车时代用户权益的广泛讨论。
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个价值4.2万元的选装配置,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与实际效果不符。 车主测试发现,量产版风道设计与原型车存在差异,原型车风道为贯通式,而量产版仅保留表面开孔,内部未形成有效气流通道。
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 部分车主表示:“高端车主更在意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名不符实的设计影响驾车体验。”
市场反应冷淡,销量急速下滑
舆论风波很快体现在市场表现上。
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环比下降3.4%,中断了持续上涨势头。 第16至19周,周销量从7200辆逐步下滑至5200辆。 同时也有调研数据显示,小米汽车新增订单量也出现超过50%环比下滑。
二手车市场更是遭遇“寒潮”。 北京花儿乡市场的二手车商表示小米汽车如同“烫手山芋”,流通困难导致车商不敢收车。 社交媒体上,车商反馈:“上路超60万元的SU7 Ultra,行驶7个月,44万元还卖不掉。”
这种“新车热销、二手滞销”的现象在行业内较为少见,反映市场对小米汽车价值稳定性的担忧。
跨界造车阵痛,互联网思维遇阻
小米汽车的舆论困境,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逻辑的冲突。
行业专家指出,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导致其对汽车行业的复杂度预估不足,在“安全”与“成本”之间,一度重视成本而忽视安全。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
汽车行业的历史上从不缺少新品牌,但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坚守安全底线、重视用户信任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坚持到最后。 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舆论风暴既是危机,也是成长的契机。
修复之路漫长,信任重建艰难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已开始采取行动。
小米汽车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为相关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2万积分补偿。 但部分车主对补偿措施并不满意,认为2万积分与4.2万元选装价格差距较大。
更关键的是,信任一旦受损,修复需要时间与持续努力。 小米汽车需要真正理解汽车行业的规律,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互联网行业的营销手法和思维模式。
对于这个跨界巨头来说,造车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但唯有经历这场阵痛,才能真正在汽车行业立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