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9月刚在武汉见了个老朋友小张,顺便聊了聊他在东风新能源的工作感受。小张对销量数据特别兴奋:这月卖了10万多辆新能源,咱们厂产能已经吃紧了。这数字听起来挺美,东风新能源9月卖了10.3万辆,同比增长20.4%,整体销量也涨了6.2%。但别以为这么好看,只看数字觉得新品投产速度快,背后其实供应链跟追潮水似的,随时能翻船。
你要说东风这一波表现,为啥看着这么猛,主要还得从产品线整合说起。6月底刚把奕派、风神、纳米这三大品牌握成拳,成立了东风奕派科技,这招我个人觉得挺关键。就像做饭得把所有配料一次性丢锅里煮,效率才够高。现在奕派科技9月卖3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9%,1-9月达到19.1万辆,涨了32.4%,这增长曲线明显比单打独斗的时候更稳定。销量分布还能涵盖主流价格,满足不同人口味,这事情不做不好。
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自己去年年底的笔记,那时候对新能源增长说法还挺乐观,但那是建立在电池供应顺风顺水的基础上,毕竟缺芯问题没完全解决。现在看到东风的双工厂日产能达800辆,效率生猛——但这数字和理想还差点距离。厂里职工跟我说了句产能每天都‘满载’,但零部件缺失偶尔像断电一样影响进度,这让我突然意识到,销量增长得来的稳不稳,得看供应链的韧性怎么样。你说,日产800辆是天天满负荷跑,还是单看峰值数字忽悠人?
不能忽略商用车那块。东风商用车9月卖了1.3万辆,同比增长149.7%,这增长率放哪儿都让人眼红。商用车市场和新能源的客户结构差别挺大,后者更看重智能化和续航,前者偏重载重和耐用。我跟一位修理工兄弟聊天,他说商用车客户换车频率低但维修密集,其实咱们的新能源商用车还缺少这块深耕,这让我觉得东风商用车这边的增长,很可能是传统燃油车换代带来的短期爆发,长期能不能持续,还真有待观察。
说到续航和智能化,东风有高端品牌岚图,9月单月交付破万五,增长八成多,挺吓人。听说他们的两大工厂火力全开,产能创新高。作为自媒体,心里有点小波澜——这岚图车虽然卖得快,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客户实际用车体验反馈里,有不少人吐槽智能系统不够智能,容易死机,还常出现OTA升级不稳定。这让我忍不住想,这销量涨得那么猛,质量和口碑能不能同步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跑题一下,为什么新能源品牌动辄要跨越式增长?这个别以为是单纯营销口号,很现实。研发和供应链环节真是压力山大,就比如给汽车配一个新电池包,不同供应商的零件规格一点点差异都会带来质检的大麻烦,就跟做饭一样,一碗汤里不同锅底味稍微不一样,最后菜就不对味了。东风整合品牌、推新品,目的就是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打造供应链更顺溜的流水线。
回头看那个目标——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冲100万辆,是个蛮猛的数字。我大致算了算,现在68万辆累计卖了9个月,月平均7.5万辆左右,要完成年目标,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得环比涨20%以上。行吗?我觉得挺难。毕竟供应链的掣肘、成本压力还有市场竞争都在,别说每月产量有波动了,常年保持高速增长不太现实。也有可能东风会再出杀手锏,比如搞个强绑定用户的换电服务,或者推出性价比大幅提升的车型什么的——这只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
顺便,我又想起小张那天一脸无奈地问我:你说,这新能源车补贴退了,咱们得靠啥打天下?这个问题我也比较同感,毕竟补贴退坡,市场价格自然会受到压力,竞争就更激烈了。东风的策略是加快产品线覆盖和提质增效,但用户心理到底能不能跟得上,还是个未知数。
对了,说到用户心理,最近我认识几个买东西特别挑剔的朋友,他们买新能源车时特别看重的就是充电体验和售后服务。新能源车厂商打造的充电网络到底够不够便利?售后又够不够靠谱?这细节很关键。东风这边,我听说在大城市充电桩布局还算够密,但三线城市和郊区,情况差不少,用户抱怨很明显。对比同价位几个品牌,东风的服务网络要是能再密一点,或许能把刚流失的用户抢回来。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给大家:东风这波新能源暴涨,是不是给了中国自主品牌一个新样本,怎样的供应链和产品整合才能真正拉动销量做到规模和质量双赢?毕竟,背后成本压力和用户口碑,都不是轻松能搞定的。小张说:产能全开就一定卖得掉吗?生产和销售,差半步呢。
汽车行业这盘棋,永远走得还不够快,但也不能走错步。这细节,是不是你忽略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