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边开着锐放,一边琢磨,觉得这车好像比我预想的还要有料。特别是在高速上跑了几天,那感觉真是稳如老狗。竟然没有我曾经用过几款合资SUV那种飘的感觉,这是怎么做到的?我还记得那天在珠三角环线,拐个弯的时候,车就像踩了稳稳的轨迹,方向盘轻盈又精准。
我稍微翻了翻笔记,看到底盘调校的参数——TNGA平台给我一种轿车品质的错觉。以前觉得SUV就是高底盘、软绵绵的,但锐放那底盘,真有点颠覆我的想象。它的前麦弗逊加后扭力梁,调校得像给轿车装的悬挂,就像用家用车去应付越野一样错位。
对比一下同级别的日产逍客,我就觉得差一些。逍客的底盘偏软、偏摇,过弯时能感觉到身子在扭动。锐放除了稳定,还给我一种车就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稳准狠的感觉。有趣的是,连续几个弯道后,我忽然想到:这车到底到底怎么控制横向刚度?驱动结构是否真的特别?还是说,光靠底盘调校就能虚胖出这么多潜能?(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啊,我一直以来对混动系统的偏见,觉得大部分混动燃油经济性都挺打折扣。结果锐放让我改了想法。高速巡航,记得我的平均油耗大概4.8L/100km(这段数据估算/体感不完全),开到一半我苦笑了一下:妈呀,开这么久还不用装油,省钱省心啊!每公里的油费折算下来,基本脚踏实地能比油车省0.15元——而且,关键时刻混动的加速反应快的让人惊讶,一踩油门,电机马上介入,瞬间感觉超车就像切菜。这让我开始思考:在高速上,这混动系统的电动加持是不是比我以前想象中的还要灵?我猜这也许和丰田的电混系统用的电机调节策略有关,但我也没细想过,自家车厂家到底是怎么把动力和油耗平衡得这么精准的。
你问:百公里成本究竟能降多少?当然不可能一否定所有对手,但估算平时开的20万公里(大概一年跑2.8万公里,个体经验),油费节省上千块是稳的。这个价格换算成省出来的,那也不少。
说到这,我想起了销售抬头说的一句话:其实很多人走高速时都忽略了平衡感。锐放这个级别的SUV,要不就是底盘调校不足,要嘛就是油耗高得吓人。这让我反思——我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都很在意油耗和驾驶感受,尤其是长途。除了我这种汽车粒子控,平常人真的会去看底盘结构、转向调校那么细么?大多数还是看直观的操控表现和油耗。我的一个修理工师傅曾经也说: 一辆车耐开不耐跑,看底盘就知道。但这么一说,往往容易忽略了,底盘设计其实和研发环节跟不上也会让整车表现大打折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未来的研发是不是都在散布感官的调校上投入了更多?还是说,像丰田这样的传统巨头,反而更懂得用用料和结构来赢呢?(这段自我更正:其实我说更懂得用料和结构,可能有偏颇,毕竟新科技的投入也很厉害,只是有时候把技术细节转化成感觉、这个环节更年底)
而仔细想,锐放的安全配置也是亮点。全系标配七气囊,顶配九气囊,还有这个主动辅助不差:自动减速、跟车、避障……我心里暗笑:这车长途用起来,真像个安全堡垒。问一句:这些配置到底在什么场景能真正救命?有没有空转用?我还记得一位同事说:安全太多了,装都多虐,实际用上的少。但实际上,遇到突发情况,才知道安全配置是花冤枉钱还是真救命的。
哦对了,漏了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车内那块中控屏幕左下角还藏着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那个按钮其实调节的是车内的噪音滤波效果(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一开始以为只是个常规设置,结果知道原理后,觉得人机交互真是越用越有趣。这些细节体现出制造商在用心:你看,很多高端配置不一定非得高价,合理设计和细节打磨,也能在10万级别上做到极致。
还想问一句:这种在高速上的全能表现,到底是不是科技和调校的奇迹,还是其实最大的秘密还藏在用料的选择上?比如多强的钢板、用的是什么样的焊接技术,似乎都不像表面那么重要,但仔细一想,这才是底气。我自己都在想,下一次试驾要不要带个铁锤子去敲敲试试。
你有没有觉得,我是不是太喜欢捕捉那些看不出来的细节了?也可能,这些细节才是真正真本事的体现。你心里,会不会也在想:如果我也能遇上一辆像锐放那样,高速稳得像极了老狗的SUV,我猜,可能就不用每天烧心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