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新能源车的续航虚标问题已经成了消费者最头疼的事儿。
不论是小鹏、欧拉还是特斯拉,各大品牌车主在网上吐槽自己的续航数字与实际使用完全不符。
有人说小鹏P7标称续航500km,实际开不到300km;有人说欧拉好猫开暖风上高速,续航直接砍半。
这事儿闹得这么大,反而让人想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买新能源车,真就只该盯着续航数字看吗?
那决定一辆车能开几年、用得爽不爽的核心,到底藏在哪?
第一部分:续航缩水现象席卷全行业,消费者到底被坑了多少?
要说今年新能源车圈子里最扎心的事儿,续航虚标绝对榜上有名。
从2025年的第一季度开始,各大投诉平台上关于"续航难达标"的吐槽就没停过。
工信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国内在售的新能源车型里,至少有七成以上存在官方标称续航与实际续航不符的情况。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小鹏P7的车主在论坛里发了个实测数据,标称续航500km的车,在城市工况下实际只能跑到280km左右。
网友算了一笔账,这意味着实际续航连标称的六成都不到。
欧拉好猫的情况更糟糕,有位长沙的车主记录了自己的用车数据,冬天开暖风在高速上开,表显续航从官方标的400km一口气掉到180km,只跑了150km的路程就没电了。
这还不是个别案例,在车友群里问一圈,基本十个人有八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特斯拉也没有幸免。
2025年上半年的一份行业投诉报告显示,特斯拉相关的"续航不符"投诉排在造车新势力前列,甚至有人曝出特斯拉内部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处理续航投诉。
可想而知,这个问题有多普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测试标准的差异。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用的测试标准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用CLTC工况标准,有的用WLTC,有的还用NEDC。
其中CLTC是最"宽松"的标准,测试条件非常理想化,空调都不用开,速度也比较低,所以测出来的续航数据特别漂亮。
但消费者开车时呢,可是天天开空调,经常跑高速,冬天还得用暖风。
这些实际用车场景下,车的耗电量比实验室里多得多,所以续航立刻就"缩水"。
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根据易车2025年的极限续航榜测试,采用CLTC标准的车型,实际续航往往只有标称数据的55到65成左右。
冬天的时候衰减得更厉害,有些车甚至只能达到标称续航的四五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自己的电车"缩水"得跟骗人一样。
从北京开到济南的车主的故事就特别能说明问题。
北京到济南的实际路程是420公里左右,一位欧拉好猫的车主标称续航400km,以为够用了,结果开到半路才发现表显续航掉得特别快,愣是没开到目的地就得找充电桩。
他发的论坛帖子下面,几百个人留言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糟心事儿。
但真正需要反思的是,这背后暴露的不仅仅是广告词的"虚",更暴露了很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理解误区。
大家都把注意力聚焦在续航数字上,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决定一辆车能开几年、能不能靠谱的,根本不是这个虚虚实实的续航数字,而是车里面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科技"。
第二部分:真正决定电车寿命的不是续航,是这三个隐形核心部件
电动车看起来结构简单,其实里面暗藏着三个"大脑",这三个零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能开几年,用起来爽不爽。
很多懂行的老司机都知道,续航只是"面子",这三个核心部件才是真正的"里子"。
第一个零件叫电池管理系统,行业里称为BMS。
说白了,它就是电池的"管家加保镖",职责是全天候监控电池的工作状态。
一个好的BMS系统,能够实时追踪每一个电芯的温度和电压,像医生给患者做体检一样,一旦发现哪个电芯有异常,立刻就能调整充放电的电流,防止某个电芯因为"过劳"而提前报废。
反过来说,如果BMS系统垃圾,就只会"粗暴充电",该降压的时候不降,该控温的时候不控,结果电芯很快就老化,车用两三年续航就开始"膝盖斩"。
特斯拉的电池为什么能坚持十多年还保持80以上的健康度?
关键就在于它的BMS系统精细化控制做得特别到位。
根据2025年的一份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3/Y行驶到32万公里的时候,平均电池健康度还能保持在80左右,虽然比官方声称的有所下降,但这已经是行业内最优秀的水平了。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就是因为它的BMS每时每刻都在精准调整,让每一个电芯都能在最舒服的工作区间内运行。
相比之下,某些低端电动车的BMS系统形同虚设,只要你把电往里充就拼命吃,管你三七二十一。
这样的车,开个四五年电池就得换,而且换一次电池的成本贼高。
根据2025年最新的行情,比亚迪海豚换一套电池要4万多块钱,蔚来100kWh的电池包更得花10多万。
长期算下来,你前期省的那点钱都得赔进去。
第二个零件是驱动电机。
电机这东西就像人的"心脏",它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车能不能跑远,开起来费不费电。
市场上的电机分两种,永磁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
好电机就像健身房里的私人教练,既能爆发力强(加速猛),又不会"吃太多"(电耗低)。
比亚迪最新的八合一电驱系统就是这个思路,把电机、电控、减速器打包优化,相比同级车型,电耗能低一大截,跑个十万公里电机效率还能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
但差的电机就惨了。
要么加速起来"肉"得慌,感觉驾驶体验特别拉垮;要么高速开着开着电耗就飙升,跑个两三个小时续航就掉得不成样子。
还有一个问题是噪音,劣质电机开个三五年就开始"吱吱呀呀"叫,跟开拖拉机一样。
这种车主的糟心指数能翻倍。
第三个零件叫电控系统,这是整车运行的"指挥中心"。
它的工作职责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处理的细节多得不行:刹车时怎么回收能量,加速时怎么分配动力,哪个电芯出了毛病怎么预警。
这些看起来"隐形"的功能,其实直接影响着驾驶体验和能耗水平。
蔚来ET7的电控系统就比较聪明,它在刹车时能回收的动能相对充分,相当于每踩一次刹车都能给电池"回血"。
但某些车的电控逻辑混乱,动力分配不均,你急加速的时候它就顿挫,急刹车的时候能量回收效率又特别低。
用这样的车开个一两年,你能感觉出差异来,体验确实差不少。
这三个部件要是都靠谱,车不仅能开得久,关键是用着省心。
电池管理系统好的车,十年以后电池还有七八成的健康度,几乎不用担心换电池。
电机效率高的车,冬天开暖风也不会特别费电,不会像有些车一样冬天续航直接"腰斩"。
电控系统成熟的车,驾驶逻辑顺畅,开起来舒服,油耗……哦不对,电耗也稳定。
三个部件要是都"拉胯",续航再高也没用,最后还是一辆"短命鬼"。
第三部分:为什么这三个部件比续航数字更值钱,长期账单告诉你真相
很多人买电车的时候有个认知误区,觉得续航越长越划算,其实仔细算笔账你就明白了,这个逻辑完全反过来了。
咱就假设两款车,A车续航标称600km,配备的是顶级的BMS、电机和电控系统;B车续航标称800km,但这三个核心部件是普通档次。
表面上看,B车续航多200km,似乎更值钱。
但实际真正开起来呢?
A车虽然标称600km,但因为核心部件靠谱,实际综合续航能达到500km,可以轻松跑五天。
B车虽然标称800km,但部件普通,实际续航也就600km,而且用个一年半后,电机效率下降,电控逻辑变迟钝,耗电量比新车增加了一成多,实际续航就只剩480km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
B车这种垃圾BMS系统,五年以后电池容量衰减得特别厉害,可能只剩下新电池的六成容量,续航就彻底"崩盘"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想继续开,就得换电池。
根据2025年的市场行情,一套新电池怎么着也得花五六万块钱,某些高端车型甚至得花十多万。
这笔钱有多大?
差不多相当于一辆紧凑型燃油车的全部价格。
而A车因为BMS系统牛,十年以后电池健康度还有七成左右,虽然也有衰减,但不至于非得换电池。
这样一算,A车实际上就省了一笔"巨款"。
再加上使用体验的差异。
B车的电机差,夏天开空调加速的时候动力就"掉链子",本来想超车结果起步特别肉,这心里得多堵啊。
冬天开暖风的时候更糟,B车这种劣质电控系统,一开暖风功率配置就乱套,续航能掉三四成,原本还能跑200km,现在只能跑120km,每次都得为充电焦虑。
A车就不一样,电控系统聪明,暖风和续航的平衡处理得比较好,冬天也还能跑个相对理想的里程。
所以啊,续航只是"短期爽",真正的三大核心部件才是"长期稳"。
这个道理就像买房子,房子户型再大,如果地基不稳固,迟早要塌。
电车续航再高,但关键部件不靠谱,用个三五年就得"怂了",花的钱和惹的心烦事儿反而比选对核心部件的车要多得多。
第四部分:网友的这些疑问你肯定也想问,咱一个一个唠唠
自从电车续航虚标问题爆发以来,网上到处都是各种问题和吐槽。
咱就挑几个最高频的问题来详细说说。
问题一:预算有限,续航和核心部件应该怎么选?
这个问题特别现实。
假如你的预算就是15万块钱,你得在A车(续航少点但核心部件好)和B车(续航多但部件普通)之间选一个,该怎么办?
答案是优先选配备好BMS和高效电机的车型,续航可以稍微"屈服"。
比如说,同价位里,你选标注了"液冷BMS""永磁同步电机"字样的车,哪怕续航只有500km,也比选个标称700km但BMS系统不明确、电机参数模糊的车要强得多。
原因很简单,500km对日常通勤足够用了。
反而好BMS和好电机带来的长期收益——电池寿命长、耗电量稳定、使用体验好——这些才是真正的"赚"。
长期来看,省的电费和少花的维修钱,足够抵消那一点点续航的差距。
问题二:怎么判断这三个部件靠不靠谱,别光听销售吹续航数字?
这个问题更实用。
很多消费者去4S店看车的时候,销售员一张嘴就是"这车续航业界最强""这电池能用十年"之类的空话。
可怎么才能识别这些话到底是真是假呢?
第一个办法是看品牌技术积累。
比如说比亚迪在电池和电控领域折腾了二十多年,它的技术体系已经很成熟了。
特斯拉更不用说,光电池管理这一块就投入了十几年的研发,这些大厂的系统可靠性就是比新入行的厂商强。
蔚来虽然是造车新势力,但在电池管理和热管理系统这块的投入也特别大,从2015年到现在累计投入超180亿块钱在补能领域,这份投入背后的技术储备也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个办法是看第三方测评。
别光看销售的宣传,去那些靠谱的评测机构看看。
重点关注"三年后电耗变化"和"电池健康度"这类数据。
如果一款车的三年电耗只增加了10到15,电池健康度还能保持在90以上,那说明这车的BMS系统确实不错。
反过来,如果有款车三年电耗增加了三四十,电池健康度跌到七八十,那就得谨慎了。
第三个办法是看用户口碑。
现在车友论坛那么多,去这些地方问一圈,真实用户怎么说,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问题三:老旧小区没有充电桩,核心部件的好坏真的很重要吗?
这个问题也特别实际。
确实有不少人家里没条件装充电桩,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
很多人就会问,既然没家充,那好不好的核心部件差别能有多大?
答案是差别反而更大。
你想啊,要是没有家充,你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个"续航规划"。
如果你的车电机效率一般、电控逻辑差,那每充一次电,实际能跑的里程就会比别的车少一大截。
别人一次充电能跑300km,你可能只能跑240km,那你的里程焦虑指数立刻就翻倍。
而且每次都得跑到外面找充电桩,充电时间长,排队时间也长,生活质量下降。
反过来,如果你选的车核心部件靠谱,电机效率高、BMS控制精细、电控逻辑聪明,那同样一次充电,你能榨取出更多的实际里程。
这就直接改善了你的用车体验,也减少了因为续航不足带来的各种烦恼。
所以对于没有家充的用户来说,好的核心部件反而更加重要。
结语:别当电车市场的"数字韭菜",懂行人都这样选
从这一整年新能源车圈子里的各种翻车事件来看,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就是,那些被续航数字"迷惑"的消费者,往往是最倒霉的。
他们本来以为自己买了一个"续航王",结果提车以后才发现,自己买的只是一个"虚航王"。
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暴露了一个现象:买新能源车如果只盯着续航数字,那你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
真正的"高手"买电车的时候,眼光放的不在那个虚虚实实的续航数据上,而是看车里面那些真正决定寿命的黑科技——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这三个核心部件。
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一辆电车能不能陪你"长跑",决定权不在数字上,而在这三个部件上。
一个好的BMS系统,能让你的电池十年以后还有七八成的活力。
一个高效的电机,能让你的车每一次充电都能"物尽其用"。
一个成熟的电控系统,能让你的驾驶体验和能耗表现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这三个部件合起来,就撑起了一辆电车的整个"后半生"。
反过来看,再漂亮的续航数字,要是背后的三个核心部件都是"垃圾"配置,那就纯属"数字韭菜"级别的选择。
三年以后电耗上升、电池健康度下降、驾驶体验越来越差,最后的结果就是花了钱没买到好车,反而买了一堆麻烦事儿。
算笔长期账,你投入的维修费、换电池费、还有使用中的各种烦恼,加起来可能比一开始多花几万块钱买个靠谱的车更贵。
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肯定会越来越成熟。
管制部门也在逐步完善测试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争取让消费者看到更真实的续航数据。
但就算是这样,消费者自己也得长点心眼。
与其被厂家漂亮的续航数字所迷惑,不如花时间研究一下你要买的车里面那三个核心部件到底怎么样。
最后问一句,如果让你选,你会为了一个"800km的续航幻想"买单,还是愿意多花点心思去选一个"三核心靠谱"的车?
评论区可以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