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翻车”了吗?近12万辆新车紧急召回,辅助驾驶究竟是福音还是“催命符”?这恐怕是近期汽车圈最热议的话题了。 上周五,小米汽车一纸公告,宣布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数量高达11.7万辆,几乎占据了SU7已售出总量的三分之一!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要知道,SU7可是小米进军汽车行业的首款力作,承载着雷军和无数米粉的期待。
这还没开卖多久,就搞这么一出,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给出的解释是,这些车辆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存在“认知障碍”,说白了就是可能“犯迷糊”,导致驾驶风险。
当然,小米方面也给出了补救措施——OTA软件升级,力图通过“在线修复”来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小米这步棋走得有点险。
SU7自今年3月上市以来,一路高歌猛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可好景不长,就在大家沉浸在“为小米汽车欢呼”的氛围中时,一则噩耗传来: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开启领航辅助驾驶的情况下,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上三人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瞬间将辅助驾驶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人们开始反思,高科技究竟是解放双手,还是埋下隐患? 工信部和市监总局也坐不住了,接连出台政策,严抓驾驶辅助功能的宣传和召回流程,同时将OTA升级纳入监管范围。 很明显,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智能汽车不能只追求“智能”,更要确保“安全”。 有趣的是,尽管召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小米集团的股价却表现得相对淡定,仅仅小幅下跌。
这到底是市场对小米的信任,还是另有隐情? 话说回来,这次召回事件,与其说是小米汽车的一次危机,不如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警钟。 近年来,各大车企纷纷发力辅助驾驶技术,恨不得把“自动驾驶”四个字写在车身上。
但现实是,技术发展远未成熟,各种bug层出不穷。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为了抢占市场,过度宣传辅助驾驶功能,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完全解放双手,从而放松警惕,酿成悲剧。
"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用在辅助驾驶上再合适不过了。 它能提升驾驶体验,减轻驾驶疲劳,但也可能因为识别不足、算法缺陷等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关键在于,车企不能只顾着“秀肌肉”,更要脚踏实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次小米SU7的召回事件,也给我们普通消费者提了个醒:辅助驾驶再智能,也只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
开车时,注意力永远要集中,双手永远要放在方向盘上。 毕竟,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那么,面对这次小米SU7的大规模召回,你认为辅助驾驶技术是进步还是倒退?在追求智能化的道路上,汽车行业又该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