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特斯拉一边加大在上海储能工厂的投资力度,一边却在美国工厂上发出指令,要求削减中国零件的使用。
这家曾靠中国供应链“死里逃生”的公司,现如今在政治压力的逼迫下,竟然“杀鸡取卵”,亲手拆散了自己打造的“中国奇迹”。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矛盾的场景呢?这场割裂的结局,是迎来新的希望,还是走向彻底的崩溃?
55秒造一辆车,两年内砍掉中国零件,特斯拉疯了?
就在两年前,特斯拉上海工厂还能用55秒的时间就搞定一辆车,创出了世界制造业的一大奇迹。
这高效的表现,不但让快要撑不住的马斯克重新站上了巅峰,也让全世界看见了啥叫“China速”!
可如今,这曾经救命的稻草,变成了他非得亲手砍掉的“毒药”,整得满满的都是悲剧味儿。
11月15日,一份公司内部的资料泄露出来,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的汽车行业里炸开了锅。
文件规定,特斯拉在美国的工厂得在两年之内,彻底禁止使用任何中国制造的零件,立场十分坚决。
这可不光是特斯拉在动作,通用、Stellantis等大厂也在紧跟着跟进,一场“去中国化”的算盘正悄悄铺开。
背后其实不是一些聪明的商业谋算,而像是一把悬挂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就像《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巨大吸引力一样,每辆车7500美元的补贴,是真的让任何车厂都忍不住动心啊。
再加上对中国电动车高达百分之百的超狠关税,简直就是要把中国车完全排除在外的节奏啊。
一边是触目惊心的成本优势,中国产的Model 3比美版便宜了整整6到8万元。
一边是明显的补贴——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边则是是否采用国产零件,这关系到每辆车的存亡。
马斯克,这个一边大赞“中国奇迹”,一边又深入涉足美国军工项目的“双面人”,几乎别无二选。
他得选边站,就算这意味着割裂自我,哪怕这种割裂挺矛盾、挺荒唐。
表面看像个商业自救,实际上却是一场被政治牵扯的无奈戏码,满满都是时代的哀伤。
一份法案与一张关税单,逼迫企业上演“政治秀”
简单说来,这其实是一场经过仔细安排的“政治表演”,舞台设在美国,剧本则由华盛顿来操刀。
主要人物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全球性巨头企业,它们被推到聚光灯下,不得不做出违背常规商业直觉的决定。
这份《通胀削减法案》乍看像是帮美国本土制造业打气,实际上不过就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手段。
它就像个紧箍咒,死死地套在那些想在美国市场挣钱的车企身上。
你要是不听话的话,那就别打算拿到那7500美元的大额补贴了,这对成本来说,简直就是个狠击。
更别提了,因为中国电动车面对高达100%的301关税,简直就像一堵难以跨越的大墙。
对马斯克来说,他现在的处境真是挺尴尬,又不太好帮衬。
他不仅担任特斯拉的CEO,还是在美国太空和军工项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核心人物。
这样的身份让他在政治上几乎没有退让的余地,必须展现出坚决的态度。
他的每一个动作,早已经不单纯是商业上的考虑,而是被赋予了不少政治意义。
想必,当他发出让中国零件退出的命令时,心里肯定是百感交集,既有挣扎也有难过。
这一边,可是中国供应链曾经给过他的“救命稻草”,那速度,55秒就能把一辆车从生产线上拉下,简直就像个效率的传说。
这里嘛,主要是现实中的政治压力,不得不遵循的“政治正确”,多带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感。
归根结底,这事儿可不是特斯拉一个人的事儿,而是美国整个汽车圈,在政治压力面前集体低头、“投降”的一种表现。
这个妥协带来的代价实在不小,它剥夺了最宝贵的商业效率,换来的却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零件贴上墨西哥标签,中国影子依旧挥之不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充满智慧的中国话,现在被美国的汽车企业们玩得炉火纯青,运用得挺溜。
那所谓的“彻底切割”,在实际操作中早就变了模样,变成了一场大家心照不宣的“掩眼法”。
那些机灵的公司已经偷偷摸摸地玩起了“转弯救国”这套老把戏,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带点讽刺。
他们把中国制造的零件先运到墨西哥或者加拿大这些“友岸”国家,简单地拼拼装装。
接着,他们就堂而皇之地贴上了“墨西哥制造”或“加拿大制造”的标签。
最后,他们毫不犹豫地闯进了美国市场,顺利避开了那层严厉的关税防线。
就好比将一瓶醇厚的茅台倒进二锅头的瓶子里,觉得这样就能蒙混过关。
你说得对,酒味是掩盖不了的。再加上中国供应链那扎根骨髓的成本优势和高效的合作模式,可不是一张标签能私自掩饰的。
美国汽车零部件协会的主席都提过,要找到能无缝连接、完美替代中国供应商的办法,真是比登天还难,估计几乎不可能实现。
中国供应链到底指的啥?其实它可不是一块砖头那么简单,而是一整面墙,结构庞大,层层相扣。
这面墙,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用心经营,由许多企业共同搭建起来的、错综复杂的大型生态圈。
宁德时代,作为电池的核心,“心脏”位置,已经成了全球知名的巨头;拓普集团专注于底盘骨架,早早布局国际市场;三花智控的温控系统,也早就走向了世界。
它们不仅为美国提供,还覆盖德国,甚至整个世界,就像一张庞大的神经网络一样。
美国的“一刀切”措施,不仅冲击了特斯拉在本土的工厂,也动摇了它那张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因此,特斯拉的应对就显得格外讽刺又挺无奈的。
表面上打着“去中国化”的旗号,实际上却变成了把“直接依赖”转变成成本更高、环节更多的“间接依赖”。
这场演出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荒谬至极,充满了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和妥协。
一场代价高昂的实验,最终没有赢家
到这里为止,故事逐渐揭示出一幕充满荒谬感的现实大戏,轮廓已经非常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场打着“国家安全”旗号的大型试验,最后竟像个回旋镖一样,狠狠地向发起者自己招呼过去。
到底是哪方在为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戏码”买单呢?
首先受影响的,肯定是美国的大批消费者,他们会成为这场局势中最直观的受害者。
要是那6到8万元的成本优势没了,Model 3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涨起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们得掏更多的钱,去买一辆可能因为换了个不太熟悉的供应商而质量下降的“政治正确车”。
还得算上特斯拉自己,再加上整个美国的汽车行业。
特斯拉的利润率一直在逐步下降,再加上供应链重整带来的不小压力,现在可真算是压力山大了。
股东们那点儿担心啊,都在股价每次起伏中明摆着,满满的不安都写在脸上。
放眼未来呢,要是中国的供应商丢了美国的订单,他们会真的束手待毙吗?当然不可能。
他们肯定会转而迎向欧洲、日韩还有东南亚那些更广阔的商圈,毕竟世界那么大,总会有懂行的买家在等着。
一个残酷的现实渐渐浮出水面:当美国品牌因为成本上涨变得不那么有竞争力时,整个世界市场或许会悄悄出现一种新动向。
这个动向,不是所谓的“去中国化”,而是“去美国品牌”,才是真正的“自己断了手臂”。
这场以邻为壑的把戏,最后变成了一个没人赢的“多输”局面,真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历史讽刺味。
结语
特斯拉这个动作,看似在针对中国的供应链,其实实际上是在动摇整个全球化运转的信任根基。
当商业不得不演戏,效率被放在了排队的位置,也许一个更高成本、更容易脆弱的年代正悄然降临。
这场以邻为壑的博弈,接下来会不会牵扯到谁,又会是谁成为下一个陷入其中的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