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但凡是在国内城市里生活的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马路上的绿色牌照汽车越来越多了。
无论是穿梭在早晚高峰的车流里,还是停在小区的停车场中,新能源汽车的身影已经从过去的稀罕物,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部分。
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个大家都在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我们开了这么多年的燃油汽车,它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
在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燃油车还能继续在市场上存在多久?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显得比较激进,认为交通工具的全面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应该尽快推动。
这部分人主张,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比如税收、补贴等方面,给燃油车设置更多的限制,同时大力扶持新能源车,最好能定下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比如说在未来的十五年内,就让燃油车彻底退出新车的生产和销售市场。
这种想法听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也符合我们对绿色、环保未来的期待。
然而,还有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派观点从一个更宏观、更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他们做了一个估算,假如十五年后,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增长到六亿辆左右,那么即便是到了那个时候,也至少需要保留三亿辆左右的燃油车,也就是维持一半的比例。
这背后的原因,牵扯到一个很多人平时不太关注,但却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庞大产业——石油化工。
我们知道,汽车烧的汽油和柴油,都是从原油里炼制出来的。
在一个标准的炼油流程里,从原油中提炼出的汽油和柴油大约占到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而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则是用来生产塑料、纤维、沥青等各种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工原料。
这个百分之四十的产出比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大幅度降低的。
按照中国每年大约消耗七亿吨原油来计算,就会附带产出接近三亿吨的汽油和柴油。
如果未来的汽车全部都用电了,那么这巨量的汽柴油该如何处理?
有人可能会说,可以出口。
但问题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数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规模出口还可能面临亏本的风险。
因此,只要我们的现代工业体系仍然需要那百分之六十的石化原料,那么伴随生产出来的那百分之四十的汽柴油,就需要一个稳定且庞大的市场来消耗,而保留相当规模的燃油车,就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也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电力上。
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保留一定数量的燃油车,可以作为一种能源保障的备份,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从而增强整个交通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谈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既然有这么多制约因素,为什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能发展得如此迅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很多人习惯性地将此归功于我们建设了大量的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和光伏风力发电站。
这些固然是基础,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隐藏在一个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领域——电网建设。
在中国,电力领域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
在很多年份,我们对电网的投资甚至超过了对电源的投资。
这里有一组数据非常能说明问题:预计在2024年,中国消费的精炼铜将接近一千六百万吨,占到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而这其中,又有大约一半的铜被用在了电力行业,主要就是用于建设和升级电网。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在全球铜消费中占比约百分之六,德国是百分之四,日本是百分之三,而人口庞大的印度也只占百分之二。
也就是说,仅仅是中国一年投入到电网建设上的铜,就相当于印度全国所有领域铜消费总量的近二十倍。
这个巨大的差距,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一年可以销售近千万辆新能源汽车,而印度市场却举步维艰。
根本原因不在于消费者愿不愿意买,而在于基础设施是否跟得上。
没有一个强大、稳定、覆盖广泛的电网,充电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新能源汽车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的领先,是建立在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整个体系的全面优势之上,这种系统性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尽管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正好,但它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
首先就是大家最常提到的“续航里程焦虑”。
虽然现在很多车型的续航里程已经能达到五六百公里,但和燃油车动辄八百公里甚至更长的续航相比,还是有差距。
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会导致续航里程大幅缩水。
其次是充电设施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充电桩数量全球第一,但在分布上还存在不均衡,比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偏远地区,找充电桩依然困难。
而在节假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队的景象也屡见不鲜。
更关键的是充电时间,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只需要几分钟,而新能源汽车即便使用快充,也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慢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在使用便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电池的高成本也直接推高了整车售价,未来更换电池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废旧电池的回收和环保处理,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全面电动化是未来交通发展的确定方向,但在实现这个最终目标之前,将会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并存发展的过渡期。
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然会从全局出发,进行综合考量,而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激进做法。
一方面,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研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解决现有短板,提升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会合理引导传统燃油车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比如鼓励开发更高效、更清洁的发动机技术,或者推动炼油行业向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品的方向发展。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选择哪种类型的汽车,更多地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
如果你的日常活动范围主要在城市,有便利的充电条件,那么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一个经济、环保且驾驶体验出色的选择。
但如果你经常需要长途驾驶,或者所处地区充电设施尚不完善,那么一辆技术成熟、补能方便的燃油车,可能在现阶段仍然是更稳妥、更可靠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