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迪关门啦,工厂一夜变空,七千五百人失业了额
侬晓得伐,最近阿拉上海这边传得挺凶的
奥迪在8月份正式把布鲁塞尔那家老牌工厂关掉啦
这个工厂一关,七千五百个工人一下子就失了份,像是把一块大蛋糕直接切成了碎片
阿拉听说,布鲁塞尔工厂一关闭,工人们都忙着找新工作,有的还在求职网站上拼命投简历,心里那个焦虑
不过啦,别看关掉啦,另一地方
奥迪还在美国找了个“新家”
他们花了46亿美元,准备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
这个厂,年产能能达到20万辆前后
真的是“老厉害”的规模
侬想,这个转移工厂不光是简单的搬家,更多像是“玩命一搏”
想在这场全球“热战”里抢个先机
阿拉觉得,奥迪这是在“走钢丝”,既要应付美国的关税政策,又要跟中国的电动品牌抢市场
● 关税风暴和中国车企的崛起,搞得奥迪猝不及防
你听说过伐,特朗普政府去年4月份突然祭出个“关税大棒”
把汽车关税一下子提到25%,这个“花头”一出,奥迪墨西哥工厂生产的Q5
价格一下子就飙升了好多
原本卖得挺好的车子,突然变得“老贵老贵”,利润都关税吃掉了三分之一
真是“叫人气得牙痒痒”
更好笑的是,财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光关税这一块
就让奥迪的净利润“掉了”37.5%
这还不是最惨的,商务部6月份还扬言关税可能再升到30%,就跟“封死”了进口通道一样,阿拉说
再说啦,欧洲市场也不太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BBA(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都掉了个10%以上,反倒中国的比亚迪在欧洲的表现“老灵老灵额”,市占率一下子飙到15%
最主要是比亚迪在匈牙利工厂下线的车,已经占到东欧市场的15%,阿拉觉得
德国车企这次是真的“被挤压”得喘不过气啦
美国“豪赌”查塔努加,能否救得了奥迪
你侬晓得伐,奥迪这次在美国“押宝”查塔努加,表面上是造工厂
既然美国这边的关税政策变来变去,说白了就是“真心狠”,特朗普4月份一出手,汽车关税一下子从零涨到25%,让奥迪在墨西哥的工厂生产的车子
阿拉看财务报告,关税一项就“吃掉”了奥迪37.5%的利润
更要命的是,美国商务部6月份还说,要把关税再提到30%
这一招就像“封死”了进口车的“后路”
另外一地方,美国市场的样子也不乐观
2025年第二季度,奥迪在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竟然暴跌12.3%,但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订单却激增了67%
说明中国的“黑科技”已经“老厉害”了,车子越来越“聪明”,德国车企还在“试刀”
中国车企早就“跑”到前头去了
阿拉觉得,奥迪在华的销量下滑10%以上
说明他们的“传统市场”也在慢慢“失守”
“生死战”里的豪赌,能否扭转乾坤
你听说过伐,德国大众集团的CEO奥利弗·布鲁姆曾经直言:“这不是扩张
他们选择在美国南部建厂,真的是“走钢丝”
既然要省时间、省成本,又能享受美国的各种补贴和优惠
比如,借助“通胀削减法案”,每辆车能拿到几千美元的补贴,算起来
补贴总额就能达到十五亿美元
这个算盘打得“啪啪响”,想用美国的“地头”抢回中国品牌侵占的市场份
但事情来了,这个“赌局”其实“暗藏玄机”
美国南部的成本虽然低,但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工人技术水平不够
德国的“工匠精神”能不能在那边“生根”
要是生产线变得“普通”,那么“豪华”的四环徽标还能维持多久的“溢价”
这其实也是德国车到最后嘛的“软肋”啦
更不可忽视的是,全球的车市“风云变幻”
恰好在奥迪宣布要在美国建厂当天,比亚迪已经在瑞典设了第八个欧洲销售点了
数据也很“炸裂”: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两年时间增长了三倍,比亚迪在匈牙利工厂下线的车,已经占到东欧市场的15%
● 技术差距和未来的“拼搏”
讲实话,奥迪眼下的“尴尬”真是“蛮明显”的
一边在美国跟中国车企“死磕”,成本优势让人“忌惮”;另一边在中国苦追“智能”
比如,奥迪还在宣传“数字灯光”,但中国的新车早就标配了“城市领航辅助”
美国的技术人员私下都感叹:“这像80年代日本车颠覆底特律的那场风暴,整个价值体系都要变啦
” 阿拉觉得,奥迪眼下的处境“蛮复杂”的:一边要在美国“抗争”,一边又在中国“追赶”
比如,一汽奥迪和华为合作,搞智能座舱;上汽奥迪和Momenta合作
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相互取经”
而布鲁塞尔工厂的“关闭警钟”也在欧盟引起轩然大波
德国的汽车产业链“危机”在逐步显现:奥迪可能带走三百家供应商,五万个工作岗位都得“跟着跑”
欧洲的“产业空心化”事情,变得“越发明显”
就算奔驰、宝马还没“明说”,但动作都挺耐人寻味:奔驰把GLC的生产线迁到美国阿拉巴马
要是这个趋势一旦扩大,欧洲的汽车“血管”恐怕会“断裂”
讽刺的是,欧盟还在为“绿色新政”争吵,喊着要到2035年“禁售燃油车”,但在外面“抢产能”
中国靠电池产业“吸金”,特斯拉享受补贴,奥迪在美国“拼命”补贴自己
欧洲只剩“环保口号”和“失业救济”
这个“46亿豪赌”背后的“风险”可不少
政策变脸的可能性最大,特朗普放风说要把关税提到30%
美国国会还在讨论要不要改“补贴”规则
要是民主党“翻脸”,奥迪的“豪赌”就“泡汤”
劳动力地方也很“卡壳”
美国工人联合会(UAW)要求查塔努加厂的工人时薪涨到42美元,比当地平均工资高67%,这个“差距”很大
工人短缺可能会拖慢投产速度
就像柏林工厂之前遇到的那样,工人短缺
市场前景也像“浓雾”一样,迷迷糊糊
奥迪想靠新厂把美国销量推到40万辆,但今年上半年才不到十万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通用的电动皮卡都在“虎视眈眈”
侬觉得,美国的“消费者”到底愿不愿意为“美国造”的奥迪买单
这个“悬念”还真不好说
当查塔努加的工地亮起第一盏灯,布鲁塞尔那边的工厂七千多工人还在“拼命”找新工作,心里那个“苦”
而南部官员夸奖新工厂会“创造三千个高薪岗位”,但却没提那些“补贴钱”是从谁袋子里出来的
用美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补贴那些“豪车”企业,到最后嘛还把本土车企的饭碗“抢”走
这套“套路”在特朗普推“制造业回流”的大背景下,变成了“深水炸弹”
奥迪的“进退两难”,其实也是全球化“裂变”的缩影:一地方要迎合美国的“关税大棒”,一地方还得提防中国“黑科技”的冲击,还要“安抚”欧洲的失业事情
真是“走钢丝”走到“头晕”
结局还早,场面还在变
侬看,奥迪在8月份关了布鲁塞尔工厂
工人们变成了“失业大军”
但同时,又在美国“押宝”
准备在查塔努加“拼命”造车
可是,这个“拼命”能不能成功
阿拉觉得,未来还真不好说
毕竟,美国市场变化太快,特斯拉、福特都在“挤压”奥迪份,要侬讲
侬觉得“美国老百姓”会为“德国车”买单伐
而欧洲这边,德国人还在“喊着环保”,但实际操作中,工厂“搬家”、供应链“断裂”
要是这些“隐形的逃跑”趋势继续发展,欧洲的汽车产业链“可能会”出现大事情
产业空心化的“危机”越来越近
横竖都是啦,奥迪这场“豪赌”,看似“沉重”
在全球“变局”中,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
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变成啥样
只能祝他们“好运咯”,也希望整个汽车圈“别再搞得像个大戏”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