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最近一条长帖炸出不少后悔药玩家,作者用真实踩坑经验揭示买车陷阱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我其实一开始没特别留意这条朋友圈长帖,直到那天公司边上某咖啡店,看到一位老朋友的评论:买车哪有那么复杂,关键看你用。他这句话让我先皱个眉,然后又开始琢磨——他怎么会这么说?我一直觉得,买车这事,越琢磨越复杂,尤其是最近几年,折腾的陷阱多得让我想吐槽。
这条帖子里,写的那些黑暗面倒挺扎心。比如说,许多人买车,第一年行驶里程估计都在1.6万公里以下。你说这个数字,可能没多少人关心,但背后逻辑明显: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城市通勤族,基本用不到那些高配才值的配置,比如四驱、涡轮、智驾辅助什么的。很多人一看豪华配置,就啪啪一掷千金,买个车型上看起来帥氣的配置,然后每天上下班匆匆忙忙,看不到多少用处。这是不是一种先支付,后享受的陷阱?我在办公室和修理厂打听,很多人都说,干,那个智驾系统,反应慢的跟乌龟似的,信不信试试。再不行,我还认识个修理工,抱怨不少,说这是新车在调试,每次救急都得等着更新。这我也能理解,软件BUG就是个老大难问题,但为什么成品还要推向市场?不就是为了短期销量?这点让我想起去年我朋友换车时,那个售后经理笑着说:新出的软件?别指望一次升级能快,反正能用就行。——你觉得,这是高科技还是漫天大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堆关于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国内买车人第一年平均跑不满1.6万公里。这个数字让我想起自己朋友的观点:买车不就是方便吗?用几次就亏了?但实际上,你花几十万买的车,能不能用到它的全部价值?这个问题,把很多人套进数字陷阱。因为,按照官方数据,一辆20万的车,贷款五年下来,包括利息和车船税、保险、保养,你真正花到手里的价格,大约25万——这还仅仅是个买入价。保值率方面,估算能保持在50%左右,按买入-卖出模式算,五年后剩十万出头,折算成百公里成本,将近1块多钱,跟打的、滴滴成本差不多。你说这个值不值?我不知道。有时候我在想,或许,买车更像在买一种生活的仪式感——其实咱们就是在,把预算转成靠谱的基本配置,比如快充快充、稳定的售后,省点心事。
也有个小跑题的想法。你注意到没有,那些卖车的销售,嘴里说颜值是重点,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利益点。他们希望你一上车,讲到某个配置,就能忽略掉那些不常用的功能。比如座椅通风、记忆座椅,杂七杂八,总让人觉得反正用不上,但看起来挺炫的。我曾经试试跟销售说:我就看性价比,不想被花哨的配置绑架。他笑着说:少想,还能买到真正合算的车不多。这倒提醒我,很多人买车其实是被营销怂恿,不是真的挑最适合自己。
对比一下同价位其他车型,可能会发现,某些配置即使高端,实际用处也不大。比如说SUV的四驱系统,在城市泥泞路上偶尔用用还算耐用,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堵车,四驱变成装饰。而油耗,增加五六个点,明晃晃的账单,特别让人心里发毛。很多人都说:我开了个两驱,油耗比朋友的四驱还高,高到我都觉得亏。其实没有必要盯着标配多豪华那块看,把预算划到真正用得上的地方,才是王道。
电车的状况就更死板了。年跑三万以下的,硬装装了个增程器,那天我还跟朋友吐槽:冬天续航直接腰斩,充慢充排队等待,简直像在等下班大军轮查车牌一样漫长。他叹气说:我只是偶尔用用,冬天扛得住,就是续航变成‘常见问题’,但真要每天跑300公里,可能还得换别的。而且,停车付费、排队充电,无形中又增加了使用成本。其实我琢磨,这就是个折中方案——留点空间,以免陷入续航焦虑。
钱的问题更像一场爆击。有个朋友曾经跟我抱怨:买车?全款省点,交点利息都买个别的体验。根据中汽协的估算,一辆20万车五年贷款,利息大概2万块左右,算难算不出来的总支出。加上养车成本——保险、保养、过户,每年的保险和税,大概1万多元。再算算五年,一共成本25万左右。你如果考虑保值率,估计剩十几万,平摊到每公里,差不多每公里1毛左右。这点可能不算太坑,但你想想,车子折旧快,没几年就要换,为什么不提前考虑最实用的配置?很多人连第二手车市场的信息都没研究透。这也是为何某些二手车的售价会悄悄飙升,别说卖了,连修理工都说:哎,今年二手价格要火爆。——这和官方宣传的保值率差距,有点让我觉得官方的话,还是听听就罢了。
这场买车的大战,到底谁在主导?我还挺迷糊。朋友们常说,买车是方便的事,别想太多。但现实告诉我,买车最重要的还是理性。市场上满是看起来很酷的配置,但真实用意也许那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我知道,不少买家还是有踩坑的经验——有人把预算全都花在了丰富配置上,结果发现每天用到的只有六成,甚至只有三成。
用一句话总结,这辆车到底值不值得,究竟是为生活加分,还是给钱包添堵?这得看自己怎么算。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把预算分清楚,别只盯着炫的那块,先确认要的是什么。但你有没有想过,或许真正决定你买不买车的,还是那个看不见的心情?我觉得,未来新能源的洗牌还会持续,市场再变,选择也会更复杂。你,打算怎么算账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