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位小鹏P7车主在去年冬天升级系统后,发现百公里加速突然从6秒变10秒。他愤怒地质问客服:“你们优化续航,凭什么拿我的动力做代价?”电话那头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系统一切正常。”
这一天,恰是小鹏汽车宣布第三季度营收突破200亿元、毛利率创历史新高之时。
资本市场为这份亮眼财报欢呼,股价应声上涨。203.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超一倍;交付量接近11.6万辆,增幅近150%;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现金储备逼近484亿元。何小鹏说,这是技术投入的回报。但对许多车主而言,这组数字背后,是越来越难用的车机系统、反复失败的OTA升级、形同虚设的售后服务。
企业押注技术,本无可厚非。小鹏第三季度研发投入24.3亿元,主攻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野心昭然。可当公司把“智能”当作核心卖点时,用户期待的不只是概念和参数,而是稳定、可靠、可感知的体验。现实却是,一次“优化续航”的OTA更新,可能让车辆动力被悄然限制;一次系统升级失败,就能导致空调无法制热;而拨打客服电话,往往等来的是无人接听或机械回复。
这种割裂正在撕裂品牌信任。技术领先不应以牺牲基础体验为代价。智能汽车不是实验室展品,而是每天载着家庭出行的工具。当车主发现,买车时承诺的“全栈自研智能系统”反而带来更高故障率和更低服务响应,所谓的科技光环便开始褪色。更危险的是,厂商常以“个别现象”“用户误判”推诿,拒绝承认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激化矛盾。
小鹏的问题,也是整个新势力行业的隐忧。行业正从拼参数、拼融资,转向拼兑现能力。技术可以超前,但产品必须可靠;创新可以激进,但服务不能缺位。若企业只盯着财报和估值,忽视真实用户的反馈循环,再高的毛利率也撑不起长久的品牌价值。
真正的智能,不是让车变得更复杂,而是让它更懂人。当一家公司既能交出漂亮的财务数据,也能修好车主的空调、回应每一次升级质疑时,才真正走完了从“技术公司”到“用户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