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觉得,燃油车市场像个大型麻将桌。牌都摊开了,谁都能看,牌面大致就是这几家车企的牌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意思的一点:大众品牌这次压得很死,除了销量,品牌维护做得巧。就像那天我路过4S店,售货随意说:恭喜啊,先前受伤的车都卖出去了。当时我心想,这是真的稳得住,不像一些日韩品牌,总靠价格战吸引目光。
这周销量榜排第一的轩逸,真是稳死了。估算一下,销量大概在4500到5000辆之间(样本少,不准),排第二的朗逸差不多。两辆车没啥新意,但就像咖啡店的老招牌,祸福相依。
我在想,这和研发有点关系。其实轩逸和朗逸用的基础平台很成熟,就像你买房子住久了,感觉熟悉、踏实。没人喜欢折腾新东西,市场一旦惯了,随便一加车灯或一点小改善都能维持住销量。
反观星越L,最近跳水到第十名,我觉得主要是供货链出了点问题。去年它的供应链配得还算顺,车细节做得还行,但今年某个热销版本的零件出问题,导致产能暴跌,大量订单被挤压。你说,供应链掉链子,车子还能不掉链?我猜这跟供应商合作的不够紧密有关,但这个细节没跟厂里核实,就是个个人猜测。
CR-V排得靠后,只有1600多辆。这个数字让我突然觉得,日系车这个档次市场被整体挤压得厉害。都是两个上午,三个窗口那样磨叽的设计,内容大体像个买了就后悔的故事。很可能,是合资突击压价、国内自主品牌崛起造成的结果。
我还在疑问:CR-V要是真的卖得差,是不是因为它的毛病在于颜值和配置都不够吸引年轻人?我以前专门问过一个修车师傅,他说:这个车没啥大毛病,但年轻人看不上,因为皮实归皮实,怎么说都偏成熟范,没点新鲜感。是不是如此?也许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什么导致市场偏向合资?我觉得不仅仅是价格,更是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比自主品牌厉害。用生活比喻,就像是你去买菜,伙计能帮你挑出菜叶新鲜的,这样的体验大大提升了信任感。自主品牌虽然便宜,但每次看到断货、缺料的新闻,心里就会打个问号。
不过我觉得这次最大的变化可能还没全面显现。你有没有想过,势头快的自主品牌比如理想、极狐会不会未来逆袭?他们的技术逐步拉近了距离,售价和售后也开始变得温和一些。或许,燃油车市场的天花板已经被逐渐压低,而后市场的格局还会继续摇动。
临场感觉——就是个心算:比如一辆车的维护成本一年大概5000元,油费如果按百公里8升,每升7元(估算)的话,百公里成本大概在5.6元左右。两者加一起,一年要跑1万公里,总在1万元左右。这个不便宜的数字,也让人更关注车的耐用性和保值率。
说到这我还记得一个朋友,他在4S店工作时跟我说:买车最看重的其实不是牌子,而是能不能省心。他嘴角还挂着无奈,笑说:你买贵的势必省心,买便宜的可能还要多操心。真是一针见血。
如果这次市场变化走得更快一些,会不会出现价格战以外的新战场?比如智能驾驶、车联网多点布局?我没细想过,但大概是未来的方向。或者说,老牌合资车会不会在技术升级上越走越快?这也是个没人能预料的问题。
我发现,真正买车的人,很大程度还是看细节。一样的价格,一款车座包、门把手的质感,可能就让人偏向某一款。没有人喜欢侥幸、麻烦,但谁做得更贴心,就更容易赢。
这类变化不过是我猜测吧,也许是个趋势,也许只是个误区。市场的水深到让我有点头晕。你觉得,哪个小细节能在未来怎样改变我们的购车决策?或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搞懂,消费者心里在想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