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修理厂转了一圈,发现很多同行都在琢磨这个电动车是不是倒退的话题。我之前也没细想过这个问题,直到看了丰田章男那番话。
他是典型的传统派,感觉像个老派技师,眼里只有五百年前的车身焊接和发动机技术。刚好我碰到一位做汽车零件销售的朋友问我:你说丰田这番话,是真的想守住传统工业,还是觉得电车技术太粗糙?我当时也说不太清楚,只知道心里在想:这话说得挺有道理,但又不像完全站队。
我模糊估算,丰田这次把制造业的复杂性放出来讲,估计涉及几千个供应链环节,像螺丝那样的小零件就不下几十种。要是真的全都拆掉重做,一下子影响的制造工艺可不小(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单从技术层面讲,电动车确实比传统车型简单很多:没有变速箱、没有油路、也不用那么繁复的点火系统。
但我又开始思考:简化是不是意味着技术失传?我觉得这个担心有点大,不能一刀切说制造业倒退。传统工艺可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不是被淘汰。就像我们用的智能手机,把以前按键电话的功能压缩到一个屏幕上,工艺变了不代表退步,而是升级。问题在于转型的速度和成本。
说完这点,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一篇关于车企工厂数字化的资料,忽然注意到,工厂自动化率提升每年都在增长,可能这波转型早已经悄然发生,只是丰富内容不那么直视。这个慢动作,其实才是传统车企的最大优势——不那么激进,也不至于被新势力一下子甩开。
但是,面对未来十年燃油车会不会像诺基亚一样没落这个观点,谁都不能否认:政策趋紧、市场偏好变了,年轻人更爱用APP打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铺设也比以往快得多。
我问自己:如果是你,开着一台油车到充电站排队两个小时,你会不会觉得烦?答案很快就浮出来:当然会!(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如果你老,手头那台油车用得还安稳,质疑的声音就会变得更深。
这就让我产生一个疑问:是否现阶段,电动车在实用性上还没有完全赢过油车?续航、充电时间、冬天掉电……这些都像是硬核门槛。我估算,普通燃油车的维护成本大概每百公里3-4元(体感,含油耗折算),而新能源算下来差不多4-6元,也不算差距太大,但充电桩排队到底会不会变成新塞车?这个问题我常被问。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去年我看过一外地的乡村充电站,四个桩只挂着十几辆车的预约轮候尺寸,感觉还没有那么夸张。可惜我没太多数据支持,这只是我个直觉估算。难题在于,新能源车的爆发性增长一定会带来基础设施的瓶颈——这谁都知道,但是否能跟得上,还得看政策天鹅效应。
我还记得一个朋友的观点,新能源汽车就像手机产业,软件才是真核心。我觉得有点道理,但又觉得这个比喻太过笼统。手机软件可以用几年,车的硬件还得用十几年,差别巨大。这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不能只看硬件升级?还是说,未来能否把软件、芯片、软件升级打包成云端服务一样,成为新的核心竞争?我挺好奇。
与此传统汽车厂商不是也在玩多线策略?丰田的混动技术、氢燃料车,还有比亚迪各种全家桶。他们不会放弃油车,只是转向更柔软的转型路线。
我自以为比对诺基亚还要狠的周鸿祎,也许在表达技术转型的紧迫性。但我也在想:他没觉得,或许未来的市场还允许燃油车长时间存在?只不过是少量多样化发展吗?就像我们曾经叼着烟,开着老式柴油车,从未被彻底淘汰。
这让我疑惑:未来是不是会变成两种车都活着,她们在不同的场景?或者,究竟是什么原则会让某一种车型最终胜出呢?我猜想:其实还得看技术突破的那天,比如固态电池能不能在五年内普及,或是充电速度能不能像加油一样快。这些小细节,才可能真正决定走向。
说到这,我想起一位修车师傅随口说:新车没我想象中那么快修了,硬件总得逐步适应。他的眼神里,带着点无奈,似乎也在见证一个旧世界变新世界。
这场斗争,我觉得还挺复杂的。谁胜谁负,似乎都还在拉锯。我在想:我们普通消费者,是不是还应该多留点耐心?在未来那个新旧交替的节点上,或许会出现一些肉眼看不出的细节,比如车里那个调速自动表现芯片,或者那个明明最省油的电池固件。
这地方有点尴尬——我开始觉得,这些争论都太大、太抽象了。其实咱们每天开车,最关心的还是:我哪天能不用担心没电、加油时间能不能匹配生活?说到这,我突然有点担心:这场新旧交战会不会让我们普通人更迷茫?还是说,智能车的界线会变得像套餐优惠一样,堆满各种专属服务?
也就是说,所谓未来汽车,不一定是技术战唯一的决定因素,也可能是使用便利和配套配套再加配套。否则,我们也许就会得出:技术再牛,实际体验还得是方便、惯、信任这三大因素。
不过嘛,这问题留给时间回答吧。也许五年后,我还会追着那个可以10秒充满的快充站,打趣自己:是不是应该买个电动车了。或者,油车还能陪我多几年?哪怕只是偶尔泡泡油气,感受一下那逐渐稀少的原始油味。
突然发现,这世道变得真快,连道理也变得模糊了。我还得多观察观察地里的充电桩,看看它们还能不能像以前的便利店一样,经常原地等待。这事儿,估计比我懂技术还难。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