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这几年,内卷程度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续航焦虑这根弦绷得紧紧的,恨不得把空气分子都熨平。结果呢?风阻系数这玩意儿,也跟着“鸡犬升天”,一个个恨不得比勒芒赛车还逆天。我说,这戏码,有点过了吧?
搁以前燃油车时代,谁会“抠”风阻系数这几个数字?造型抓眼,驾驶感舒坦就成。现如今倒好,0.21Cd成了进阶“玩家”的通行证,0.19几的数据满天飞,就差直接“遁入太空”了。银河E8,小米SU7,仰望U7,小鹏MONA M03,再加个极狐阿尔法S5,数据一个比一个“石破天惊”。敢情这一个个,是汽车还是航天器啊?
万万没想到,一瓢冷水兜头浇下。一位名叫“苏黎世贝勒爷”的博主,直接拿某款标榜0.21Cd的车去做了个风洞测试,结果显示0.28Cd。误差直逼三成!这下,舆论“炸街”了。
0.28Cd是个什么段位?约莫就是二十年前帕萨特B5的水平。敢情咱们砸锅卖铁,淘了个“文艺复兴”版电动车?
品牌方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立马跳出来“辟谣”,还要祭出五百万悬赏令,缉拿“幕后黑手”。这阵仗,够唬人。还扬言要公开风洞测试,力证自身清白。可这风洞测试,真能“一手遮天”?
依我看,这风阻系数啊,就是场数字魔术。为啥这么说?续航里程可是“命脉”,风阻系数低了,续航就能一路高歌猛进。坊间传闻,每降0.01Cd,续航能多跑个十公里。这等诱惑,谁能“金枪不倒”?
于是乎,各种“神操作”层出不穷。
其一,测试场地暗藏玄机。国内风洞实验室就那几个,天津、上海、重庆。传闻重庆测得的数据普遍偏低,所以嘛…你品,你细品。
其二,报喜不报忧,只提成绩,讳莫如深速度。车速越高,测出的风阻系数越“善解人意”。小米SU7号称0.19Cd,结果深扒一下,人家是在160km/h的工况下测的。这跟咱日常通勤,能划等号吗?
更甚者,祭出“特供车”测试。把轮毂封死,格栅闭合,能“精装修”的地方都安排上。这跟早年手机跑分有啥区别?实验室里跑出的“乌托邦”数据,跟真实用车体验压根南辕北辙。谁会没事封死轮毂啊?刹车散热还管不管了?电机过热“趴窝”,谁来背锅?
问题来了,实验室和车企,为何集体“噤若寒蝉”?说穿了,还不是利益“盘根错节”。车企是“财神爷”,一年几千万的订单,谁会为了区区几十万的测试费,得罪“金主爸爸”?车企呢?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谁也别嫌弃谁,互相揭短只会“两败俱伤”。
再说了,就算你想举报,成本也太“劝退”了。鉴定费贵不说,还得掂量掂量舆论反噬的风险。长城之前就“吃螃蟹”试过水,结果如何?出力不讨好。风阻系数的测试标准又晦涩难懂,就算你握有实锤,也难以形成法律效力。说白了,就是一笔糊涂账,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说,追求低风阻系数无可厚非,但为了数据造假,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这场“系数迷雾”,在我看来,反倒是桩好事。让车企们警醒一下,拨乱反正,或许能倒逼行业建立起一套更规范、更透明的测试体系。
对咱消费者而言,也算提了个醒:买车别光看“花架子”,还得看真功夫。那些实验室里的“海市蜃楼”数据,看看就好,别太上头。与其在零点零几的风阻系数上“锱铢必较”,不如多试驾几次,亲自感受一下。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斗图”的。就像美颜相机里的照片,博君一笑足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