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的4.2万元碳纤维挖空机盖自上市以来便陷入舆论漩涡。这款选装件被部分车主质疑“徒有其表”,却仍有63%用户选择加装,其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时代用户需求与品牌策略的深层博弈。
小米官网宣称挖空机盖采用“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可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然而,实测显示,其通风效果近乎于无——有车主用鼓风机测试,纸巾未被气流吹动;另有博主拆解发现,风道未连接刹车系统,无法直接散热。技术层面,燃油车挖孔设计依赖散热管路与气流通道的精确配合,而SU7 Ultra作为电动车,电机与电池组对散热需求远低于燃油发动机,传统挖孔设计的必要性存疑。但小米工程师回应称,该设计复刻原型车结构,并通过S型风道在250km/h时速下产生285kg下压力,120km/h巡航时电耗降低12%。这一矛盾点暴露了实验室数据与日常场景的割裂。
争议背后,是用户对“超跑符号”的集体追逐。调研显示,72%选购者认为挖空机盖提升了车辆的“战斗气息”,其碳纤维材质与蜂窝状开孔设计被戏称为“兰博基尼同款呼吸器”。更有车主直言:“前备箱空间归零又如何?车头的社交货币可比储物实用。”这种选择已超越功能需求,演变为中产阶层的身份标签——通过“金标Logo+碳纤维鼻孔”的组合,车主在商务饭局中实现“50万装300万的逼”。
小米SU7 Ultra的挖空机盖争议,本质是“用户共创”模式的双刃剑。雷军曾坦言,该设计源于网友对原型车的呼声,但量产化后却因“名不副实”遭群嘲。这一现象暴露了品牌在技术落地与用户预期管理上的失衡。若小米后续能公开风洞测试数据、优化气流通道设计,或推出“性能升级包”作为选装件补充,或可化解信任危机。否则,这场争议或将演变为品牌“过度迎合用户”的负面案例。#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