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一天,我还在饭局上跟哥们儿吹牛,唾沫横飞地描绘我这台新宝贝,那可是标着600公里的纯电续航,从上海直捣合肥吃顿小龙虾再回来,眼睛都不用眨一下。
当时我感觉自己就是新能源时代的弄潮儿,浑身散发着绿色环保的高尚光芒。
结果,现实这玩意儿,专治各种不服。
也就两个多小时吧,刚过常州地界,我正哼着歌呢,仪表盘上那个代表着“你快完蛋了”的电量警报灯,毫无感情地亮了。
续航里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从三百多一头栽进了两位数。
车里的摇滚乐瞬间就不香了,我脑子里只剩下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我在哪?
下一个充电桩到底有多远?
那一刻,高速公路不再是通向远方的坦途,而是一条随时可能让我抛锚罚站的“绝望长廊”。
相信我,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体验,但凡开着电动爹跑过长途的,都懂。
这事儿赖电池吗?
一开始我也这么想,觉得是这块大铁疙瘩虚报军情。
后来才琢ट磨明白,电池纯属背锅侠,真正把你按在地上摩擦的,是几个平时在城里开根本不会注意到的“大魔王”。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风。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平时能吹起姑娘裙角的风。
在时速120公里的世界里,它就不是风了,它是一堵墙,一堵透明的、跟你不死不休的墙。
车速翻倍,风阻就给你来个四倍“超级加倍”,你花的每一度电,差不多有八成都是为了跟这堵墙死磕。
你以为你在享受驾驶的乐趣?
拉倒吧,你其实是在用你车的电费,进行一场悲壮的、反物理学的行为艺术。
这时候,你车里的那台电机,正在经历一场史诗级的性能衰退。
在市区里,它是西装革履的效率绅士,安静、优雅、省电。
可到了高速上,转速飙到一万多,它就成了个扛着麻袋跑马拉松的壮汉,一边跑一边漏气。
各种莫名其妙的损耗全都跑了出来,效率直接从90%多给你干到70%多。
油车为啥就没这么狼狈?
人家有变速箱这个“老管家”伺候着,总能让发动机在最舒服的姿势下干活。
可我们大多数电车,就一根筋,只能眼睁睁看着电机在高转速区间里声嘶力竭,电就那么被糟蹋了。
最气人的是,电车吹上天的“动能回收”系统,上了高速就约等于废物。
这玩意儿在城里是真香,一脚刹车就能给电池回点血,跟个永动机似的。
可高速上呢?
全程匀速巡航,脚就没怎么离开过电门,动能回收系统彻底没事干,只能在一旁嗑瓜子看热闹。
所以你看,电池它容易吗?
它得拼命输出,跟风神打架,还得养着一个效率跳水的电机,关键时刻能帮它回血的“奶妈”还罢工了。
这还没算它自己在大功率工作时发热浪费的电。
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电量骗局”。
而这场骗局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个叫CLTC的续航测试标准。
我愿称之为汽车界的“美颜相机”,在恒温的实验室里,不开空调,以不到30公里的龟速测出来的成绩。
这能叫测试?
这叫“供养”,在这种条件下,我蹬三轮都能测出个环球续航。
有好事媒体真刀真枪地干过,拉了十几台热门电动车,上高速120公里/小时定速巡航,结果续航达成率高的也就六折,低的直接给你打对折。
也就是说,你那标称600公里的车,高速上能给你跑到300公里出头,就算祖上积德了。
这么一算,我那不到三小时就趴窝的经历,简直再正常不过。
所以,怎么办?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速度妥协。
把车速从120降到100,你失去的是一点点时间,得到的却是实打实多出来几十上百公里的续航。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再有就是买车的时候,别光看那个虚头巴脑的续航数,多瞅一眼风阻系数。
那些长得四四方方的SUV,高速电耗就是个无底洞。
当然,技术总在进步,800V平台,碳化硅电机,都在路上。
但在那之前,咱们还是得现实点,别再傻乎乎地信广告了。
老老实实做好路线规划,把高速服务区当成自家的驿站,该充就充。
毕竟,开车是为了抵达,而不是为了在路上跟物理学和营销学置气,你说是这个理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