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

当时代的齿轮在效率的驱动下飞速转动,工业领域不断上演着速度的奇迹。从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百倍提升手工织布效率,铁路将跨洋贸易周期大幅压缩,到如今算法以毫秒级响应推送信息,外卖系统用分钟计时重塑生活,“快”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这股“快”风,也猛烈地吹进了汽车行业。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有驾

过去,制造汽车需时5年或更长,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兴起,加上消费者对新体验的渴望,已彻底改变汽车行业节奏。整车企业车型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新能源车企甚至将产品周期缩短至18-20个月。这场速度竞赛不仅是时间上的减法,更是技术与流程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推动汽车研发速度加快的因素包括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技术迭代周期缩短,以及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技术如电池和自动驾驶算法需紧跟市场需求,否则可能被淘汰。然而,在研发提速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产品质量。

权威调查机构J.D.Power的调查数据令人警醒:国内汽车市场每100台车的产品问题攀升至190个,同比上升9.3个,与设计有关的产品问题更是达到每100台84个,提升了9.1个。在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在保证新车上市速度的同时,维持产品的高可靠性和耐久性,成为了横亘在车企面前的关键难题。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有驾

但在这场速度与品质的博弈中,上汽大众却脱颖而出,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的合资车企,始终将“德系工艺”与“可靠耐久”作为核心价值,在汽车研发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坚守着严苛的质量标准、材料标准与验证标准。

研发提速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时间的质量兑换”的技术革命。当数字孪生、AI、模块化平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在压缩研发环节的同时,保留足够的“品质冗余”,成为了车企竞争的关键。上汽大众在研发的各个阶段,设置了众多环节和控制点,其不仅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还参照大众集团企业标准以及“DIN/ISO/VDA”国际标准,近8000条标准层层把关,相互补充验证。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有驾

以追尾碰撞测试为例,国标要求使用1.1吨的刚性壁障小车撞击试验车,而上汽大众直接将壁障小车质量提升至1.8吨,碰撞能量增加了60%;针对电动车的强势发展,还专门增设了通过性测试项目。

依托技术革新、流程优化与管理升级,上汽大众在严守质量红线的基础上,实现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开发周期从54个月缩短至24-36个月,缩短幅度超过30%。但上汽大众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它坚持“提效不缩水”,在验证环节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无论是严寒的冬试、酷暑的夏试,还是漫长的耐久测试,每一个验证环节都一丝不苟,严格遵循“一场两站”的测试标准,确保在“全天候”“全路况”的条件下,充分检验汽车的性能与可靠性。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有驾

在“看不见的品质”方面,上汽大众更是做到了极致。以防腐标准为例,在开发阶段,就充分结合消费者需求,进行仿真模拟、精心设计防腐材料和工艺,并对零件和整车进行腐蚀实验验证。通过使用高达85.2%的镀锌钢板和铝硅板比率、RoDip电泳工艺以及独有的空腔注蜡工艺,为整车提供长达12年的长效防腐保障。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进,上汽大众品质标准始终如一-有驾

从去年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迈入合资2.0阶段,到今年宣布“全势能,更出众”,推出多款重磅产品,牵手行业头部合作伙伴,其技术势能、品质势能和生态势能不断完善。在“油电同进”战略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未来上汽大众必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只要守住质量底线,它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汽车行业研发提速与品质打造的平衡发展树立标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