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只要一聊起中国的汽车市场,大家伙儿嘴里十有八九都会蹦出“价格战”这三个字。
确实,打开手机看看新闻,今天这家降两万,明天那家送大礼包,感觉车价就像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溜,搞得人心惶惶。
不少卖了几十年车的老牌子,特别是那些以前大家觉得特别有面子的合资品牌,日子好像越来越不好过了。
前不久,奔驰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就在公开场合抱怨,说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主要就是因为这场“惨烈的价格战”,言下之意似乎是只要咬牙挺过这段时间,好日子还会回来的。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就在大家都在琢磨这价格战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的时候,另一家同样是响当当的合资老将——上汽通用,却传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声音。
他们的总经理卢晓和副总经理薛海涛,最近在一次活动上,非常坦诚地聊了聊公司内部正在发生的一些巨大变化。
他们没怎么提“熬过冬天”,反倒像是在给自家公司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和“大手术”,聊的都是关于决策权、技术家底、怎么赚钱、未来走哪条路这些听起来很根本的问题。
这就让人好奇了,同样是面对市场的大风大浪,为什么有人选择站在风口抱怨,而有人却在悄悄地重新打造一艘更坚固的船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先来说说这场“大手术”里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权力”的转移。
过去,我们一说起合资车企,总觉得像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开的一个分厂。
很多事情,中方团队说了不算,得听海外总部的。
比如说,想给一款车改个设计,哪怕只是换个前脸的格栅样式,或者加一个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功能,都得把方案层层上报到美国的底特律总部。
那边的大老板们开会讨论,点头同意了,这事儿才能办。
这一来一回,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等最终批下来,中国的市场早就变天了,消费者的喜好可能都换了好几轮了。
卢晓就坦言,过去这种漫长的流程,让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
这就好比你家门口的餐馆,想根据街坊邻居的口味加个新菜,结果还得写信去问远在天边的总公司老板,等老板回信了,大家早都吃腻了。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通用汽车的美国总部,把在中国市场卖什么车、怎么设计、用什么技术、什么时候上市这些关键问题的决定权,几乎完全交给了中国的团队。
为什么美国人突然这么“想得开”了?
不是因为他们心软了,而是因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上汽通用已经连续四个季度都保持了盈利,这份成绩单摆在眼前,让华尔街那些最看重钱的投资人都很满意。
美国总部的管理层也终于意识到,在中国这个变化比翻书还快的市场里,必须得让最了解情况、最能听到一线炮火声的人来做决策。
于是,上汽通用扎根中国二十多年的研发大脑——泛亚技术中心,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只能听指令干活的“执行者”,变成了能够定义产品、拍板决策的“总设计师”。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一个字——“快”。
现在,产品开发团队和市场销售团队直接捆绑在一起,共同为销量和利润负责,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直接面对用户的能力,正是很多还在等总部邮件的传统合资车企最缺乏,也是最难学到的地方。
聊完了内部的权力变化,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奔驰老板抱怨的“价格战”。
上汽通用的高管卢晓显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品牌卖得不好,就把问题简单地怪罪到价格战上,其实是一种逃避,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
他认为,真正决定一辆车卖得好不好的,从来都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你背后的技术实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他举了一个我们身边特别常见的例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买车,虽然可能是父母出钱,但选什么车,他们自己有主意。
你跟他们聊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的历史有多悠久、机械性能有多好,他们可能听着点点头,但转过身就去订了一台理想、蔚来或者小米。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一坐进那些国产新能源车的驾驶舱,感觉完全不一样。
超大的屏幕、流畅得像手机一样的操作系统、能听懂人话的语音助手、越来越聪明的辅助驾驶功能,这些智能化体验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反观一些传统豪车,虽然价格也降了不少,但车机系统可能还卡顿得像几年前的旧手机,导航还得依赖手机支架。
这种体验上的差距,是降价几万块钱弥补不了的。
那些成功的新品牌,就是因为把中国用户的需求研究得明明白白,用最快的速度更新软件、增加功能,成功地抓住了主流消费者的心。
卢晓还很不客气地指出,有些国际品牌虽然也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但很多时候只是个门面,没有真正把核心的研发能力放在中国。
没有自己的技术家底,你就没法做到“以快打快”。
而上汽通用之所以现在敢于提速,底气就来自于泛亚技术中心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功力,包括整车工程开发、严格的测试验证体系,以及成熟的本土供应链。
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别人还在画图纸的时候,就已经把新车推向市场。
所以说,很多品牌不是输给了价格,而是输给了对技术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
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大家都在拼配置、拼价格,上汽通用又是怎么做到连续盈利的呢?
难道他们有什么不赔本的秘诀吗?
卢晓的回答,也打破了我们对传统车企算账方式的认知。
他提出了一个叫“边际贡献”的概念。
这话听着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就是说,他们不再死板地要求每一款车、每一辆车都必须赚多少钱,而是更看重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视角。
只要公司整体的年度盈利目标能够完成,那么旗下的某一款具体车型,就可以采取非常灵活和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去抢占市场。
这就像我们去逛超市,超市可能会把鸡蛋或者几样蔬菜卖得特别便宜,甚至不赚钱,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你进店。
你进来了,总会顺手买点别的东西,超市从你买的其他商品上把钱赚回来,总账一算,还是盈利的。
上汽通用现在也是这个思路。
在开发新车的时候,他们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用户能看到、摸到、感受到的地方,比如内饰的设计、屏幕的大小和清晰度、座椅的舒适度等等,都给你用上最好的料,让你觉得这车“物超所值”;而在用户看不见的背后,比如车身架构、底盘零件等,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的方式,和多款车型共用,大规模采购来降低成本。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产品的吸引力,又控制住了整体的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盈利的空间。
最后,在大家最关心的新能源路线上,上汽通用也展现出了非常务实和清醒的一面。
现在一提到新能源,好像所有人都觉得纯电动车才是唯一的未来,插电混动或者增程式电动车都只是过渡。
但上汽通用的高管并不完全这么看。
他们承认纯电动是长远的方向,但也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端车型,比如MPV,纯电动的市场其实还在培育阶段。
像极氪009、理想MEGA这些备受关注的纯电MPV,每个月的销量也就在两千台左右,说明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这类车型还在观望,对续航、充电等问题还有顾虑。
因此,上汽通用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研发高端纯电产品,为未来做技术储备;但另一方面,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当下的主流市场,尤其是在30到40万这个价位段,大力发展插电混动技术。
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价位段的大量家庭用户,既想要享受新能源车带来的低用车成本和绿牌的便利,又对长途出行的续航里程感到焦虑。
插电混动车型正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痛点。
这种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市场真实需求来制定产品策略的做法,显示出这家老牌车企在转型中的成熟与稳健。
总而言之,上汽通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巨变中,抱怨和等待是没用的。
真正的生存之道,是向内看,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从组织架构、决策流程,到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再到市场策略,进行全方位的重构。
当一个曾经的巨人,学会了用新时代的规则来战斗,那么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