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

最近这两年,咱们要是聊起买家用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理想汽车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很多人都觉得,理想这家公司太懂中国家庭了,知道大家想要什么,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组合拳打出来,确实让不少人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

可就在大家以为理想会这么顺风顺顺水地走下去的时候,情况好像突然变了。

原本定下的宏伟销量目标,现在看来完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让人捏把汗的是,最近几个月的销量不光没涨,反而跟去年同期比,出现了不小的下滑。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这一下,关心车市的人们就开始议论纷纷了,这理想到底是怎么了?

有人说,理想是不是也开始走蔚来的老路了,陷入了某种困境。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理想现在遇到的问题,可能和蔚来没什么关系,反倒是越来越像大洋彼岸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

更准确地说,是理想在自己羽翼还不够丰满的时候,过早地开始模仿特斯拉的战略,得了一种“特斯拉化”的病。

咱们先看看特斯拉和它的老板马斯克最近在干什么。

这位科技狂人,现在的心思好像已经不在好好造车上了,他的眼里、嘴里、社交媒体上,全是人工智能(AI)。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为了集中资源搞AI,他甚至不惜砍掉了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平价车型Model 2项目,这事儿还导致了好几位公司高管愤然离职。

你看特斯拉现在的产品线,Model 3这款车都快十年了,中间也就小修小补,去年才算有个大改款。

这种更新速度,放在咱们国内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简直是慢得让人难以置信。

他们推出的所谓新车,也显得有些敷衍,比如那个Model YL,就是在Model Y的基础上稍微拉长了一点,想抢占六座车市场,但实际体验并不好,给人感觉就是个应付差事的产品。

马斯克把造车硬件上的精力省下来,全都砸到了软件和AI上。

他自己都说了,光是2024年,特斯拉在AI上的投入就要超过一百亿美元。

从自动驾驶技术FSD,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再到超级AI计算中心,这些才是他现在最关心的宝贝。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在他看来,汽车可能只是一个平台,一个用来承载他AI梦想、并为这个梦想提供资金的工具。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回理想汽车。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似乎也对AI有着同样的热情和执着。

他不仅公开表示要把理想在2030年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导者,还把自己的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AI相关的学习和团队建设上。

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实打实的资金投入。

根据理想汽车在财报会议上公布的信息,公司计划在2025年投入超过一百亿人民币用于研发,而其中,足足有六十亿要花在AI上。

六十亿,占了总研发投入的六成!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留给车辆本身,也就是硬件部分的研发资金和资源,必然会受到挤压。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理想汽车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了。

就拿今年理想L系列的升级版来说,改动真的不大,主要是把一些配置变成了标配,给高配车型换了块大点的电池,调整了一下悬挂,增加了几种颜色。

在今天这个“卷”到极致的汽车市场,这点升级实在是有点不够看。

消费者真正期盼的,比如800V超快充平台、能让纯电续航达到四五百公里的超大电池包,这些关键技术理想一个都没有跟上。

反观市场,一些价格比理想L系列低不少的车型,都已经用上了这些先进技术,形成了明显的代差优势。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除此之外,理想目前使用的增程器技术不算领先,油耗表现也只能算一般,而且还必须加更贵的95号汽油。

在车身设计上,L系列几款车型的外观内饰高度相似,被很多人戏称为“套娃”,看久了难免会审美疲劳。

这种在硬件上的“慢半拍”,连李想自己都承认了,他说现在的情况是,理想出一个新东西,同行能出两个,理想必须得加快速度了。

除了对AI的痴迷,理想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也开始向特斯拉靠拢。

特斯拉喜欢讲一个词,叫“第一性原理”,意思就是抛开现有的条条框框,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出发来设计产品。

所以我们看到了Model Y那种为了降低风阻和扩大空间而设计的“鼠标”造型,以及赛博皮卡那种极具未来感但也极具争议的棱角设计。

特斯拉有这个底气去挑战大众审美,因为它的品牌影响力足够大,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愿意为这种前卫和创新买单。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理想现在似乎也想走这条路。

从之前的MPV车型MEGA,到后续规划的纯电车型,都采用了非常规的设计,一切为了实现最低的风阻和最大的车内空间。

从技术上讲,这无疑是成功的,比如MEGA的风阻系数就做得非常低。

但问题是,这种过于追求功能性而牺牲了传统美学的设计,普通消费者能接受吗?

MEGA上市时就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而对于后续的新车型,网络上也有不少声音质疑它的造型更像是一台MPV而不是SUV。

学习特斯拉的创新精神没有错,但理想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自己还没有特斯拉那样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去“教育”市场。

更何况,就算是特斯拉自己,这种特立独行的设计也并非总能成功,曾经订单量惊人的赛博皮卡,现在的实际销量就远没有预期的那么火爆。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这说明,挑战大众审美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说到底,理想汽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过早的特斯拉化”。

它在自身的规模和实力还不足以支撑起宏大梦想的时候,就急于模仿一个行业巨头的后期战略。

我们得看清一个现实:特斯拉一年的营业收入是理想汽车的好几倍,而且马斯克手下还有社交平台、人工智能公司等其他业务可以分担风险和提供支持。

而理想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还只有汽车销售。

用一个还在成长期的身板,去承担一个如此烧钱、且回报周期极长的AI梦想,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在智能驾驶这个AI应用的核心战场上,竞争更是激烈。

理想豪掷百亿研发,六成押注AI,过早特斯拉化藏隐忧-有驾

要想在这场技术竞赛中胜出,需要海量的资金和庞大的计算能力。

在这方面,理想与华为、特斯拉这样的巨头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卖给多家车企,通过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积累数据,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理想,目前只能依靠自己的车型来单打独斗,后续的投入压力会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市场风向也在悄然变化。

经过前几年的热潮,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热情开始回归理性,大家意识到这项技术离真正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公司绝大部分资源押注于此,风险就更大了。

这种对AI的过度聚焦,甚至可能已经开始反噬其主营业务。

从近期一些新产品的营销和上市节奏来看,理想似乎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失误,这背后很难说没有高层精力被AI分散的原因。

或许对于当下的理想来说,更明智的选择是先稳固自己的基本盘,集中精力把车造好、卖好,用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去应对市场竞争,等到公司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再全力去追逐那片属于AI的星辰大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