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欧洲的新能源牌照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居然中国厂商占了大头(估算,资料有限,样本少,大概占比超过80%)。我还记得有个同行调侃:欧洲电动车换电池,基本上就是中国货。其实这也蛮合理的,因为你仔细想想,现在欧洲车用的电池,特别是磷酸铁锂的部分,已经基本被中国品牌掌控了。
说起这事,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几张图,欧洲市场的纯电渗透率,大概在15%左右(体感/估算),但中国去年海量推磷酸锂电池的开局,让我对未来的市场局势有点想法:欧洲或许会大规模切换到低成本、安全性高的磷酸铁锂电池,这不禁让我想:欧洲车厂会不会真的就走捷径,把成本和安全性绑一块儿,换个电池就能继续杀下去?这个捷径靠谱吗?我还真有点犹豫。
你可能注意到,宁德时代在慕尼黑的新品发布会很务实——不是花哨的车模,而是搞技术。比如NP3.0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No Propagation——不用蔓延?听起来像给电池加了个防火罩。其实这个技术公告出来,目标就是让欧洲车企不怕电池自燃。市场上,欧洲用户其实挺敏感的,去年一些爆火的自燃事件让人心里悬着——你见过在朋友圈里有人会说:我就是不敢买比亚迪,怕自燃。这其实挺反映欧洲消费者的心理,所以,宁德新时代的想法其实挺直白:你们要安全,宁王帮你搞定。
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这技术到底值不值这个牛逼头衔?我猜想可能还是不全面——把这些细节堆在一起,类似于给房子上防火保护层——加多了点阻燃剂、用点纳米包覆、气凝胶垫,听着挺靠谱,但实际效果,还是得靠实测。不然,一般消费者能不能真感受到:我装了这防火罩之后,我车子就安全了吗?很难说。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欧洲市场真的那么在意安全吗?其实我觉得未必。深入分析,其实他们更关心的是续航、充电快不快、车的感觉。安全其实是门面功夫,真正决定买不买,还是用得顺不顺手。这也是我之前搞研发时的感触——安全反馈起来很慢,用户真正挑刺的点,往往是用车体验、续航表现。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我之前拍的样车照片。那天是个天特别阴的上午,车在展示台上,细节里居然能看到隔热垫的缝隙——很难完全做到无缝,其实技术再高端,也有个折中点。这大概也是我反复思考的:技术再高级,能不能真正普及?还是要看应不容易批量生产。
我一直在想,宁德的做法是不是太老套了?在国内,推出技术升级、通过用户口碑降成本,这套路用烂了,但放到欧洲,能行吗?欧洲用户其实是吃洋学洋的:用个便宜的、能安全用的,效果还不错,才是王道。比如磷酸铁锂是个好吃的降价菜。你知道吗,欧洲那边,去年磷酸铁锂的占比大概从几乎没有,涨到现在占了超过80%(估算,样本少),这变化超级快。是不是意味着:欧洲市场变得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还是说他们其实早就准备好了,要迎接降价、低端的产品?可能都对。
我还注意到,欧洲电池厂商的死掉消息——北伏公司破产,令我有点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欧洲自己没有力气跟上中国的低成本+高安全路线?难怪宁德时代、比亚迪敢放出欧洲车用中国电池这张牌子吧。欧洲自己制造的那些天幕、零重力座椅,都还是概念居多,产业链的深度和规模,明显比中国差太多。
下一步,欧洲愿不愿意把全部押在中国电池体系,很难说。你问我,欧洲车厂会不会借此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挺大(这段先按下不表),就像我猜测,未来汽车市场可能会变,变得欧洲车+中国心,但这还得看欧洲的政治和产业政策怎么走。
让我感叹的是,每次中国品牌推出一个新技术,我都在想,究竟是创新真心厉害,还只是赶快占个市场先赢到最后?这个先手很重要,但技术再好,要面向老欧洲,也要考虑他们的适应。尤其是那些知名品牌们,很多都还停留在固有的思路上,其实换个角度想,要不是中国的低成本安全优势,欧洲市场恐怕还不能轻松走到今天。
说到这里,我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的话:欧洲车市要真正接受中国方案,光靠技术创新还不够,更要心理上接受成本优先、安全可控的理念。否则,还是会有很多疼爱传统的阻力。
我得问一句,欧洲的消费者会不会慢慢惯低价版的电动车?还是他们更在意品质?还是,像我这种油腻的行业人员,反而觉得这变得太快,有点措手不及?公开点讲吧 —— 你们认为,欧洲真的愿意被中国电池绑架吗?还是,这只是一场暂时的策略放松?
其实我更在意的是:现在的路口,怎么能买到一辆既安全又不要命的电动车?里面的每个细节,像气凝胶隔热垫、封闭防火罩那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但真要落实到生产线,却是巨难题。等会儿,我还得再查查,哪些厂商在欧洲是真的敢花大价钱研发——咱们中国厂商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再多推些看得见的安全理念?我倒觉得,安全这事,真的得用心弄才行。
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正好那个安全问题其实是个心理场,你觉得安全等于安心,还是只要便宜、快就够了?这可能,就是未来市场激烈的分水岭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