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日产汽车,如今每天要亏掉8900万!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322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2025年第一季度预计再亏99亿,这可不是普通的财务危机,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缩影。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023年日产还盈利4266亿日元,短短一年就巨亏6709亿,利润率暴跌到0.6%,简直是断崖式下跌。全球工厂从17家砍到10家,产能缩水20%,中国工厂产能直接腰斩,从150万辆降到100万辆。更惨的是,单车利润从3万降到不足1万,电池采购成本比中国车企高出15%,这哪是卖车,分明是在烧钱!
为啥会这样?电动化滞后是主因。纯电车型占比不到5%,主力燃油车轩逸降价到7万,销量还是下滑15%。e-POWER混动技术成本太高,根本干不过比亚迪的DM-i。智能化也跟不上,ProPILOT系统在中国路况表现,比蔚来、小鹏落后一代。研发投入还减少12%,智能座舱和三电技术彻底掉队。
全球化战略也出了问题。美国关税让北美业务压力山大,中国市场更是连续5年下滑,2024年暴跌12.2%。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日产不得不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裁员2万人,关闭武汉工厂,资产减值超过2000亿日元。
面对危机,日产推出了“Re:Nissan”计划,目标是到2026财年恢复盈利。是极限降本,计划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裁员覆盖生产、销售、研发各个部门。研发方面,开发周期从48个月缩短到24个月,零部件复杂度降低70%,平台数量从13个精简到7个。
技术本土化是关键。日产联合华为、百度开发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2025-2027年要投放9款新能源车,首款B+级纯电轿车N7订单已经破万,70%都是新客户。固态电池更是押上了身家,计划2026年前量产装车,对标中国半固态电池的千公里续航技术。
但战略合作并不顺利。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只持续了52天就破裂,暴露了战略混乱。现在又寻求苹果、谷歌的技术支持,鸿海精密可能收购雷诺股份注资。这些动作能否成功,还得打个问号。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第七次革命,从流水线到电子化,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时代。电力驱动简化了机械结构,赋能智能驾驶和电子架构集中化,中国掌控了全球75%的锂电产能,定义了成本和续航标准。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不可逆趋势,中国品牌凭借“3分钱一公里”的成本优势,正在挤压二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规则制定者。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建厂,重塑全球供应链。高压快充网络、换电模式成为全球基建范本。中国新能源车占比超50%,催生了本土化研发,日产中国专属车型开发周期缩短了50%。比亚迪年研发投入400亿元,超过日产全球预算的60%,这种投入差距,让日产追赶起来难上加难。
日产的命运,给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转型不彻底就会被淘汰。中国车企的成功,离不开彻底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政策的协同。全电驱动、碳核算、绿色能源,这些关键词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格局。
如果日产2026年固态电池和智能化反攻不能达到预期,很可能步福特、通用的后尘。而中国车企已经从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场汽车产业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战略和执行力的比拼。
你觉得日产能成功逆袭吗?中国车企的崛起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变局,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