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国际车展,中欧车企对决的舞台?

慕尼黑国际车展,中欧车企对决的舞台?-有驾

德国,欧洲汽车的摇篮,其汽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汇聚着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

曾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车展,是世界五大车展之一,被誉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在历经数十年风雨之后,这场汽车行业的盛宴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更换举办城市。

2021年,慕尼黑接棒法兰克福成为国际车展的全新举办城市,车展的名称也变更为: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英文缩写为“IAA MOBILITY”,以下简称“慕尼黑国际车展”)。作为德国第三大城市,也是欧洲经济、文化、科技重镇,慕尼黑也成为了汽车工业创新与传承之间精彩碰撞的舞台。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以“动”悉一切为主题,聚焦电动化、数字化与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汇聚了汽车行业内最新的前沿科技。坐拥主场之利的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汽车制造商更是展示出他们在“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最新技术成果。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品牌争相“出海”的今天,慕尼黑车展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一定程度上,2025年的慕尼黑国际车展,成为了中国与欧洲在汽车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

聚焦新时代,欧洲车企瞄准电动化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场变革下,传统汽车制造商,尤其是欧美汽车制造商却似乎受到了“大象转身”般的挑战。

不过,欧美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停下迈向新时代的脚步,在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以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为代表的欧美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发力,相继带来震撼行业的产品与技术。

其中,宝马重磅展出了新世代的首款车型——宝马iX3,这款在慕尼黑国际车展前夕全球首发的车型标志着宝马品牌正在迈入崭新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对于这款全新车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他几乎在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但又比以往更宝马。

作为宝马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里程碑式产品,新世代宝马 iX3集成了宝马集团的百年造车理念、直面用户的核心技术应用,以及立足未来的前瞻科技创新。而基于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宝马首创的全景iDrive、驾控超级大脑和大圆柱电池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的应用,更让宝马的智能驾驶乐趣得以再次革新。

慕尼黑国际车展登场亮相的iX3只是宝马新世代的代表产品,新世代真正的意义在于,其定义了宝马下一代车型的发展方向。“宝马iX3是首款投入量产的新世代车型,我们不仅将下一代最成功的纯电车型带上道路,同时也开启了宝马的全新时代。”齐普策如是说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奔驰也向全球发布了全新纯电GLC SUV。奔驰为这款车赋予“欢迎回家”的概念,其希望新车在采用全新设计、全新技术、创新的智能化方案的同时,依然保有奔驰鲜明的特点与价值。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随着全新纯电GLC SUV的到来,我们将持续展开梅赛德斯-奔驰史上最强产品与科技攻势。这不仅是一款全新车型,更将开启品牌全球销量冠军车型的纯电新篇章。全新纯电GLC SUV拥有全新设计、前瞻科技、MB.OS全新架构和卓越性能,实现舒适、操控、能效和智能的完美融合。”

同样是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同样不甘示弱,在本次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其发布了命名为Concept C的全新概念车。

据悉,奥迪这款概念车的设计灵感源自汽车联盟C型车和第三代奥迪A6,根据此前消息,这款车有望基于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的PPE电动平台打造,或将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不同的动力系统。随着这款全新概念车的亮相,展示出了奥迪清晰、精简的设计理念。

除了“BBA”之外,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还有很多欧洲品牌带来了全新的电动化产品。例如,大众品牌带来的ID.CROSS概念车、ID.POLO,保时捷带来的纯电Cayenne伪装车,以及欧宝带来的Corsa GSE Vision Gran Turismo概念车等。

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愈演愈烈,在“主场”的车企均拉开了各自电动化时代的序幕。在充满创新与可能性的新时代,他们希望能够凭借富有创新性的产品,支撑起用户对新能源豪华产品的想象。

中国军团展现硬实力,多款产品亮相慕尼黑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持续迈进,中国汽车制造商成为了全球汽车工业最璀璨的星辰,在本届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百花齐放,展示中国在汽车新时代的硬实力。

例如,小鹏汽车携旗下全新小鹏P7、2025款小鹏G6、2025款小鹏G9、小鹏X9、小鹏P7+,共计5款车型亮相,并同步展出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SEPA扶摇架构等前沿技术,向欧洲市场集中呈现其深厚技术积淀与硬核实力。

在发布会环节,小鹏汽车宣布了其全球化战略将迎来关键里程碑: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将正式启用,作为品牌全球第九大研发中心,这座研发中心与硅谷、圣地亚哥研发中心形成协同。以 “In Europe, With Europe” 为核心,深度挖掘本地用户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

作为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比亚迪同样在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大放异彩,其集中展示了全新海豹、海豹U DM-i、海豚冲浪、元UP、海狮7、腾势Z9GT等多款车型。除了车型的展示之外,比亚迪还展示了超级快充技术,即在今年3月国内发布的“兆瓦闪充”,号称“5分钟补能400公里”。

而作为中国最大汽车出口商,奇瑞显然不会放弃慕尼黑国际车展这样向海外用户展出产品的良机,其携旗下欧萌达和Jaecoo两大品牌亮相,带来了欧萌达5和Jaecoo 5两款纯电动SUV,以及欧萌达7、Jaecoo 7、欧萌达9三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据悉,Jaecoo 7将登陆德国,随后欧萌达品牌也将同步启动德国市场销售。

此外,长安、东风、广汽、问界等诸多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向欧洲用户展示各自的产品。

大批中国汽车制造商登陆慕尼黑车展,引起了欧洲本地媒体和用户的广泛关注。9月1日,彭博社在名为《中国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强势登陆慕尼黑,进军欧洲市场》的文章中提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准备为欧洲市场推出一系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并计划利用慕尼黑车展开启在该地区的新一轮扩张。

这既反映出本届慕尼黑车展中国军团的强大阵容,也表现出了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领先优势。事实上,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大众、雷诺、宝马等车企负责人纷纷直言,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已经领先我们一代人”,欧洲必须在制造成本、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努力追赶,并与之合作。

既竞争也合作,全球汽车产业迈进新时代

中国汽车工业成为全球局势瞩目的焦点,是全产业链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其中也包括了“零部件军团”的强势崛起。

此前《美国汽车新闻》对外公布了2025第20届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其中,宁德时代、德赛西威、国轩高科、敏实集团等15家中国零部件企业上榜,验证了中国在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力,显示出中国零部件产业从单一优势向多领域协同发展迈进的新趋势。

在本次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中国零部件企业同样展示出脱颖而出的实力。

其中,宁德时代在车展前一天举办的发布会上,正式推出全新 NP3.0 电池安全技术平台,并发布了首款搭载 NP3.0 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 Pro”系列。

轻舟智航则携 NOA 智能辅助驾驶和 L4 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亮相,并正式宣布启动全球化战略。其与高通达成合作,将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这标志着轻舟智航正式进军欧洲及全球市场。

而作为中国智驾科技领军企业,地平线携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重磅升级的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以及最新的全球化合作成果登陆本届车展,向世界集中展现了中国智能辅助驾驶第一梯队的前沿创新力量,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智能辅助驾驶产业加速融入全球生态,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中国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当前海外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他们并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海外品牌应该扩大“朋友圈”,借助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伙伴的技术力量推陈出新。在本次慕尼黑国际车展展出的新车中,那些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便选择了与中国本土供应商保持着紧密的合作。

例如,面向中国市场,宝马将于今年年底在中国推出宝马iX3中国专属版车型,并将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技术升级进一步增配。中国版车型不仅拥有宝马的核心技术,还在智能座舱、驾驶乐趣、驾驶辅助和舒适性等方面为中国用户做了专属定制与调校。

其中,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全新宝马新世代操作系统X,融入本土数字生态,优化常用场景下中国用户的高频交互体验;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宝马定制大语言模型技术,将AI智能体引入座舱,能够实现精准意图捕捉、复杂指令解析、模糊语义理解及严谨逻辑推演;携手本土合作伙伴Momenta共同研发高度适配中国道路环境和驾驶行为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此外,宝马携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顶尖电池供应商,在沈阳生产基地启动大圆柱电池包试生产。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的用户将体验到宝马全新电动出行带来的全新体验。

无独有偶,奔驰也宣布,将为中国用户打造专属版全新纯电GLC SUV。据悉,中国专属版车型的轴距将会进一步加长,并将提供可选的6座布局,其中两个豪华独立座椅可以为第二排乘客提供豪华舒适的乘坐体验。

重要的是,中国专属版车型将搭载为中国客户打造的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带来符合奔驰标准,好用、安全、舒适的辅助驾驶体验。进入中国市场后,新车还将延续豆包AI大模型、思必驰语音技术和奔驰定制导航等为中国客户量身打造的数字化出行体验,以量身定制的智能座舱科技和诸多中国专属应用,满足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

事实上,中国汽车制造商与海外汽车制造商不只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此前,雷诺集团曾表示,要发展电动车,绕不开中国。欧洲企业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最大化利用好中国的优势。若无法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那么在欧洲市场推动电动化竞争将变得更加艰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