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早,街道还没来得及被阳光清扫,李先生的威马EX5孤零零地停在小区一角。电池续航如同他账户里的余额,肉眼可见地减少。他戴着手套翻了翻后备箱,那里除了工地用的安全帽,还有几本过缩水迹的保养手册。“4S店早已人去楼空,售后服务电话成了冷却的摆设。”无人回应,只剩下电动车发出微弱的唤醒声,仿佛一只打盹的老猫。李先生看着爱车的logo,多少有点像看着青春年少时的自己:没想到会这么快失联。
新能源汽车,这个在实验室里生机勃勃、营销海报里勇敢破浪的产业,在现实里却留下了百万“孤儿车”。数据体现得很客观:截至2025年9月,十几家新能源初创车企要么“暂停营业”,要么重组无果。累计百万量级的交付,变成了百万级的售后难题。质保在PPT里写得美好,承诺里千锤百炼,但4S网点一夜间化为乌有,车主们常常只剩“自救”二字。
全套配件、原厂系统、服务体系,这些对于“活着”的品牌来说是理所当然。可一旦车企倒下,配件成了绝版,中控系统黑屏只是起点,你想要修它,得具备互联网冲浪、焊接、东拼西凑甚至黑客技能。王女士的新车中控失灵,问遍原渠道,只剩一连串“对不起,我已离职”,梳理下来,比剧本悬疑,结局却一点也不“爽”。有些人试着去第三方维修点,但新能源车维修门槛高,缺乏专用配件和调试工具。于是,不少修车体验,像极了用iPhone修理老诺基亚。
质保成了“空头支票”,法规诚然有“至少保障配件供应”的要求,但车企破产清算时,债权人利益优先,消费者则在债务链的最末端,只有“看看有没有奇迹”。于是乎,二手市场成了另一个战场。你能买到远低于市场均价的旧车,但坏了只能靠DIY——倒也不乏有人靠“互联网思维+手工技能”坚持度日,比如自己从某宝淘回元件,或认清现实,“凑合开,不追求极致体验”,甚至像张树人所说,“在安全前提下通勤就谢天谢地”。
这局面,并不意外。新能源车高速扩张带来的“生死时速”,优胜劣汰是常态,但留下的“骨架”却让买过的人一地鸡毛。想卖,没人敢接盘;想修,供应链早已断裂;想维权,流程迷宫,结局大概率碰壁。行业前期满足了“买得起”的需求,至于“修得起、修得到”,好像没有进入那时的PPT。“造车新势力”三个字,如今更多的是“泡沫被戳破”的示意图。
至于破产后能否“复活”?案例确实存在,比如威马摇身一变,有了新投资方,发布量产计划的新闻稿满天飞。但复工复产,拼的是钱,是技术,是市场信心。老用户的售后问题放在那里,没人乐意为迟到的责任买单。偶尔有经销商出面做技术支持、供应链里曲线救国,却还是杯水车薪、观望气氛浓厚。高合等品牌,虽试图重启,但原有服务网络已经化为历史遗迹。
还有一种自我安慰法:买新能源“小众品牌”是“捡漏”,自有勇士把它用作临时工具,但“淘”的便宜常常伴随着“剩下的都是坑”。行业内人士常说,“落后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服务观念和监管滞后”。或许,中国汽车行业一路狂飙,法律法规却像交警叔叔一样,总是一拐弯才冒出来。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品牌的“靠谱”和“诸葛亮出山前的承诺”一样,只有时间能验证。市场竞争到下半场,“拼耐力、拼服务、拼体系”,小众品牌的春天基本是幻觉。消费者现在更愿意多花些时间去打听品牌稳定性、售后网络、配件供应,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下一个“失联车主”。“买得起、修得了、卖得掉”这三件事,逐渐成为新能源车主眼里的“三大法宝”。
以今天的行业格局,独立售后服务市场的建立并非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早有明确,但楼下那个贴着“维修新能源”的小作坊,多半只是学徒练手,没有正规背书,也支撑不了庞大的孤儿市场。要想让这些“孤儿车”不再孤独,靠的是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协同,而不是靠那几个肯折腾的二手车贩和维修工。
对普通买家,无非是现实版“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哪家新能源企业倒闭谁先到来”。这局里,风险与机会始终同在,没人能保证自己不会被下一个新故事套牢。至于那些寄希望于“复活”的车主,现实的冰冷程度和天气预报一样准确。
行业淘汰是必然路径,但把责任全部甩给消费者,总会产生反噬。技术走在监管前头,监管却心事重重地翻旧账。百万孤儿车,既是早期野蛮生长的注脚,也是布局未来法律和商业规则的题眼。故事会怎么继续?哪家最终能接下这烫手山芋?责任、利益、信任,始终是一场没有剧终的车轮游戏。你买新能源车时,心里会不会多盘算一件事:如果哪天它也成了“孤儿”,你会怎么应对?是做自救的勇士,还是提早认清现实?你怎么看,行业又会怎么看?
反正,汽车是用来开的,可别让梦想也成了废铁。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