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

11月21日,广州。

车展的灯光像手术室的无影灯,将一辆辆新车照得纤毫毕现。

人群围观的,不只是车,更像是围观一场扑克牌局。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每家车企都亮出了底牌,刚刚从聚光灯下驶出来的丰田第六代RAV4荣放,像个精心伪装的老玩家,嘴角挂着一丝“不服你来试试”的表情。

汽车媒体人、分析师、甚至对面的隔壁长城展台小哥,都在投来复杂的眼神。

有人在人群里悄声问:“丰田还玩得过这些新能源头部?”而我偏偏更想琢磨:如果你是雷军、马斯克,甚至王传福,看到一辆全新RAV4荣放,对着你眨了眨日系大灯,会是什么表情?

本来,大家都觉得电动化的牌局,燃油车该主动“躺平”了。

但丰田,偏不信邪。

事件本身其实不复杂。

丰田在本届车展推出了第六代RAV4荣放,车型阵容从2.0L燃油拉到2.5L混动,价格从15.18万限时起售,一口气拉低了门槛。

亮点堆积如山:8155P芯片、15.6寸中控屏、TSS 4.0安全系统、24个高精度传感器、L2+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驾驶员异常应对功能。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动力和经济性两手抓,油耗低至4.59L,“硬派小普拉多”外形,连外放电都安了。

专业视角看,丰田这波操作像极了老刑警翻旧案。

你以为案子冷了,但总有人翻出新证据。

传统家用SUV市场,本以为是新能源车的胜利大逃亡,燃油车们只剩收尸的体面。

但丰田这次,连体面都不肯留给对手——不仅用配置压价,还在保留一切日系车优点的基础上,把短板也补上了。

智能化、设计感、甚至副驾驶的腿部空间,该有的都有,甚至比你想要的还多一点。

作为一个长期“剖析”各种智能车、混动车“尸体”的老法医,我见惯了新鲜血液,也嗅过太多廉价的技术“香水”。

新势力车厂喜欢用“颠覆”“革命”来吓唬人,把自动泊车、语音唤醒、三屏联动这些功能炒到天上。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但丰田这波——道貌岸然地用TSS 4.0和24个传感器,连驾驶员异常应对这种“冷门”安全细节都点名了,像极了你不抱希望时,医生突然说一句:“这个病,其实有解。”

可别觉得这些都是噱头。

8155P芯片、2.5K窄边大屏、四区语音唤醒、声纹登录、多方言识别,这些堆料在国内新能源圈早就成标配。

而丰田过去的车机反应慢得像八十年代老电视,导航在半路就得靠高德App“兜底”,老车主们的吐槽贴满论坛。

这次它终于追上来了,甚至在语音系统里加入了粤语。

一边是新能源玩家们焦头烂额地给自动驾驶升级OTA,另一边丰田补作业,补得比你还用心。

这场赛跑,还真没到终点。

动力系统上,丰田还是老三样:2.0L、2.0L混动、2.5L混动。

主推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百公里油耗低至4.59L,这油耗放新能源群里都能横着走。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更别提外放电、四驱、多地形模式,看似是城市SUV,实际连泥地、雪地都能玩一把。

你以为它是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结果掀起裤脚才发现鞋里有泥。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是丰田对自己的“老基因”极度自信。

“可靠、省心、稳妥”,这仨词在新能源圈儿快被嘲成“老顽固”。

可现实是,新能源车主们动不动就遇到小毛病、OTA升级失灵、甚至自动泊车半路宕机。

丰田明知不能靠噱头取胜,就用黑科技+传统优势的组合拳,力求“油电同强”,把家用SUV的天平重新拨回自己一边。

这些年,新能源车一直在玩“换道超车”,动不动说自己甩开了老车企。

可丰田这次,像是深夜里拎着手电筒突然出现的老警察,对着野心勃勃的新秀说:“你以为案子结了,其实刚开始。”你以为荣放只是补课?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它是把新能源的尖货全抄一遍,然后价格还压得你喘不过气。

说到这里,不妨自嘲一句。

像我们这种成天和“新技术尸体”打交道的,早就练出冷静到发灰的职业眼光。

新车发布会场,大家对着PPT鼓掌,我关心的却是芯片会不会“热宕机”、车机会不会半路“假死”、安全系统是不是“失忆”。

丰田这次把自己最“顽固”的地方补上了,但真到用户手里,体验是“丰田牌安卓机”,还是“安卓皮下丰田魂”,还得再观察。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滑稽。

新能源车企焦虑着“老车企要转型”,老车企焦虑着“新势力太激进”。

一群人争论到底油电谁才是终极解,而消费者,最后只是想找个开着省心,刹车管用,家人坐着踏实,后备箱能装下大米和狗粮的车而已。

自动泊车遇到异常,驾驶员操作出错,车辆未正常入位-有驾

如果一定要下个结论,我只能说:丰田用第六代RAV4荣放,给新老玩家都出了个难题。

它不是燃油车的倔强反扑,也不是新能源的附庸。

它像极了案发现场里那个不起眼的证物——被所有人忽略,但恰恰能解开谜团。

至于未来谁会胜出?

是新能源的技术奇点,还是老车企的阴谋阳谋?

是789块一块电池的自信,还是一台混动发动机的坚守?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只能像个职业习惯使然的老法医一样,边喝咖啡边翻看新旧案宗,继续等待下一个夜深人静时分的“新证据”。

你说,“油电同强”会不会只是新一轮营销的伪命题?

又或者,家用SUV真正的致胜密码,藏在了那些被忽略的“驾驶员异常”细节里?

案子没有破,车还在路上,谁输谁赢,还得等下个拐弯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