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和广汽丰田的事,一下子把车圈的水搅得更浑了。大家好像都在问一句:丰田都要“全栈”站队华为了,接下来汽车行业还怎么玩?大家都知道,之前丰田和华为也有点合作,但不过是给点技术支持,车载系统升级升级,智能驾驶帮帮忙。现在好了,直接奔“全栈”去了,把华为最厉害的那堆技术一股脑端出来,用到广汽丰田的新车型,就像把自己的家底全都拿来给合作伙伴用,这气势,你都只能说狠。
可是问题也出来了,大家就开始琢磨:丰田这么强,干嘛还要靠华为?到底是丰田求华为,还是华为拉着丰田?我们换个角度想:全球汽车市场上,丰田靠着燃油车和混动老本行混得风生水起,在中国混动车也卖得不错。但新能源和智能车这块,丰田的节奏一直慢半拍,车载系统和智能驾驶跟不上,车子卖不动,其实丰田自己心里也明白,不找点外援就等着被市场淘汰。华为这时候站出来,丰田当然得赶紧抱大腿。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所谓智能化,其实已经变成了车企的生命线?以前大家讲发动机、底盘、操控,现在谁还看这个,谁的车能自动变道、谁的系统不卡、谁能和手机打通,才是新潮消费者关心的事。华为这种科技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技术。HarmonyOS车机系统都快成行业标杆了。更别提乾崑智驾,街头巷尾都能听见车主吹。大厂的技术壁垒,就是能让别人望尘莫及。这次全栈合作,就是把智能驾驶、车机座舱、数据服务啥的全给了丰田,直接套在新车上,新品一上市就能和国内主流高端品牌掰手腕了。你说丰田能不动心吗?
更狠的是,华为还拉着北汽一起冲,三年两百亿砸下去,这钱不是开玩笑,背后是霸占中国新汽车生态圈的野心。很多人就在问,华为不自己造车,干嘛到处找合作?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造车是个苦差事,投入大、风险大、还得卖得出去。华为选择的不造车是聪明的——你们车企出钱出人出生产线,我出方案技术,大家一起分蛋糕,最后谁都离不开我。
这里不得不说下鸿蒙智行这个大棋。你看尊界、享界、广汽丰田,都有华为的影子。鸿蒙智行不是小打小闹,明显是要搞联盟。华为一边拱智能方案,一边在全国布销售网点,华为门店加4S店融合,卖手机的顺便卖车,谁能比这效率?以后车圈的势力版图可能都要重新画了。
说实话,现在中国主流新能源品牌肯定有点慌。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些,原本觉得只要自己努力造好车就行,现在发现,技术一个跟不上,可能一年内就掉队。原本大家拼研发,拼续航,拼价格,接下来的主战场就是智能化。谁能比得过华为背后的研发能力和数据积累?又有供应链,又有技术,真是大厂的典范。丰田加华为这招,直接把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压了一头。原本合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还能挣点钱,这一轮,可能真得哭了。
你敢想,特斯拉都要头疼。华为要是真做到了全线车型覆盖智能驾驶,推广了全栈平台,特斯拉在中国的所谓领先地位分分钟被打掉。以往特斯拉牛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现在谁还觉得它高不可攀呢?一旦华为和丰田的新品量产,销量飙起来,数据积累也上来了,技术还迭代得更快,那特斯拉靠什么稳住?
回头说这两百亿,投下去不是开玩笑。这些钱能干啥?最简单直接就是推新品和建销售渠道,还有大量数据运营。你别看一辆车上千个数据点,全部联网收集起来,就是智能驾驶升级的基础。谁数据多,谁算法强,谁就能做到更安全、更智能。两百亿砸在这几个关键点上,未来三年,享界和广汽丰田就能推出全新一代智能车。再卖几年,市场格局就可能洗牌了。
再想深一点,这场合作其实问了所有车企一个问题:你怎样定义“造车”?是像过去那样拼零件,拼装配线,还是现在这样拼技术、拼生态圈?华为给的全栈方案,不只是让车子跑得快,坐得舒服,更关键是让车和人、车和家、车和生活全天候互联。买一辆车,就像买了一个能和你手机、平板、家里的智能家居打通的超级大号终端。谁不想用一个无缝的生态呢?
大家平时老吐槽日系车用着卡顿、智驾功能少,现在估计要变天。鸿蒙座舱一上,界面流畅、系统好用,比传统那套死板的日系系统强出十条街。再加上华为在云数据和智能算法上的积累,丰田的老毛病全都能解决。对比一下,比亚迪、理想虽然也在搞智能化,但生态圈毕竟没华为深,产业链也没那么大,短时间还真干不过“丰田+华为”这双巨头。
再看看那些硬派SUV,国内有坦克、理想在跑,国外是普拉多、福特这些。华为要插一脚,绝对不是随便玩玩。硬派SUV这圈子讲究情怀,也讲究溢价。华为今年来布局的享界和尊界,一定会侧重这种高端产品,抢占生活方式赛道。敢投这一块,就是不满足只拿销量,更想拿消费“身份标签”。说白了,过去SUV卖的是车,现在要卖的是生活的可能性——露营、越野、环游中国,谁的智驾和座舱最智能,谁就能定义新一代“硬派”标准。
未来,无论是广汽丰田、北汽,还是理想、小鹏,比亚迪,一线车企都得重新审视自己武器库里有没有够硬的智能化产品。技术竞争成为主战场,谁能定义智能标准,谁能做行业底层平台,谁就有机会笑到最后。最可怕的是,这一轮升级,不只是技术和渠道的升级,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颠覆。
你看华为的策略真不复杂,却又特别有效:技术不封闭,谁愿意用谁就来,自己掌控关键方案,把数据和技术牢牢攥在手里,慢慢把各路车企都变成自己的流量和数据“供给站”。到最后,大家造车都得靠我,那我还担心失业?你们拼规模,我拼方案,一个产业链都靠我一个技术,最后谁话语权大还不是一目了然。
问题来了,未来的智能车到底是谁定义的?是合资品牌这样的大厂,还是自主品牌苦熬出来的技术?这轮合作给出答案了——底层技术和生态圈,已经成了车企的护城河。谁能让消费者用得爽,用得久,用得和手机一模一样,你的产品就不会被淘汰。华为在这块卷得太狠,谁都觉得压力大。
你说丰田站队华为是不是“被逼无奈”?其实也不是。它是看清了时代风口,主动融入进来。要是再犹豫几年,估计在中国就真没人记得丰田了。行业变化太快,智能化每年都是新标准,错过一波就彻底落后。既然华为能补齐短板、给出底层方案,还能拿到大笔资金做数据和算法迭代,为啥不合作?反正传统造车那套已经拼不过中国自主品牌,得靠智能化翻身。
最后想问大家:你们买下一辆车,会不会考虑座舱和智驾体验?如果广汽丰田新车全栈上了华为方案,和比亚迪、理想价格差不多,你选哪个?如果丰田的智能座舱用起来比Model Y还顺畅,你会不会为它买单?
市场其实早就变了。车子不只是交通工具,是智能生活的入口,是每个人数据与需求集合体。谁能用智能方案定义“汽车”,谁就是下一个行业老大。华为和丰田这波联手,不过是智能时代的新起点。
未来的风向很明确:谁能把智能化做到底,把生态圈打通,就有可能带队冲出行业“围城”;谁还在搞那些落后的车载系统、半吊子的智驾功能,只能被淘汰。行业大变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选择站队华为,是你跟上时代还是落后三年,自己答卷。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