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4S店关店潮未平,新能源领域已现同类危机。
近日,郑州中原西路的小鹏汽车销售服务中心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展车与待交付新车消失无踪,数十名车主的定金、购车款面临损失。无独有偶,安徽淮北深蓝汽车4S店突然关闭,多名全款购车的车主遭遇提车受阻、车辆合格证缺失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行业背景下,当红品牌经销商接连“跑路”,打破了人们对新能源渠道稳定性的认知。
经营困境核心诱因
两起看似毫无关联的4S店“跑路”事件,实则早已暗藏隐患。
2023年,小鹏汽车为破解直营模式带来的高昂成本难题,决定全面转向经销商模式。在经销商政策的加持下,小鹏汽车的门店规模自2023年三季度起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其门店数量已从原先的395家飙升至690家。
这种“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策略,实则将成本压力悄然转移到了经销商身上。据媒体披露,小鹏汽车一家约200平方米的授权门店,仅装修投入就需60余万元,每月人员开支更是高达18万至20万元。而经销商的厂家返利,必须在完成销量任务后才能兑现,且销售目标还会动态调整,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
深蓝汽车面临的困局,则源于“扩张焦虑”驱动下的激进拓店行动。2024年,深蓝汽车在全国291座城市布局了908家订单中心、363家交付中心以及570家维保中心。为追求拓店速度与门店数量,深蓝汽车不仅降低了部分区域的经销商加盟门槛、缩短了审核流程,还缺失了常态化的门店巡查机制。
这一管理漏洞,直接导致安徽淮北深蓝4S店“跑路”前出现的展车转移、人员流失、车辆合格证扣押等异常现象未被及时察觉。事发初期,车企甚至对外宣称门店“正常营业”,最终却以“厂家亦是受害者”的说辞推诿责任。
看似孤立的4S店“跑路”事件,背后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经销商陷入严重亏损。这在行业数据中亦有印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盈利占比(42.9%)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品牌(25.6%),但仍有34.4%的新能源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伴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企退市所引发的“售后烂尾”问题也愈发凸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9月,已有十余家新能源车企被证实处于“停止经营”或“重组停摆”状态,涉及的累计交付车辆规模达百万辆级别。
新能源授权风光难续
《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报告》中显示,在新能源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中,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的贡献占比分别为16.8%、54.0%和17.0%,售后无疑是毛利贡献的核心支柱,这意味着经销商盈利高度依赖长期售后服务。但现实困境在于,售后流量与前端销量直接挂钩,而当前部分新能源品牌仍处于销量爬坡期,尚未达成盈亏平衡,直接导致售后业务缺乏充足的流量支撑。新能源售后还面临产值低、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经销商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售后设备采购与人员培训,却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可观回报,这让不少经销商陷入盈利困局。
主机厂的强势地位让经销商陷入“被动输血”的困境。为抢占销量与市场份额,多数车企严格管控车辆售价,经销商几乎丧失自主定价权,面对市场波动时难以通过灵活调价吸引消费者、提升利润。不仅如此,车企还会设定高额销售任务,倒逼经销商“亏本冲量”。此外,部分车企拉长返利结算周期,经销商需长时间等待才能兑现返利,这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紧张,使其随时面临断裂崩溃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品牌阵营分化加剧,渠道“阶层固化”趋势愈发清晰。一边是华为系等头部品牌“一权难求”,比亚迪渠道接近饱和状态,特斯拉、蔚来坚守直营模式,小米汽车只牵手头部经销商,形成“强者愈强”的渠道格局。另一边是中小新能源品牌难以获得经销商信任,当主机厂作为产业链核心盈利主体出现盈利收缩时,下游经销商群体的盈利会更加艰难。
破局之策:多方协同解困
重构主机厂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是摆脱困境的关键所在。主机厂应摒弃“压库式增长”的思维,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经销商毛利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返利评价体系。同时,缩短返利周期,减轻经销商资金压力。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所言:“新能源渠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厂家从‘渠道管控者’向‘生态共建者’的角色转变。”
经销商可考虑从“单一卖车”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优化盈利结构。既然售后是新能源经销商的主要毛利来源,应重点布局电池养护、充电服务、二手车评估置换等增值业务,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同时,强化资金管理能力,合理控制库存规模,避免盲目跟风扩张,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制定务实的销售目标。
显然,仅靠主机厂与经销商修复合作关系,以及经销商单方面主动优化转型,仍难以从根本上破解盈利困局,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以实现提前预警,已成行业破局的关键一环。
在如何精准识别经销商经营风险这一关键问题上,行业协会一直在积极探索更具时效性与准确性的监测路径。其中,江苏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关于对我省汽车经销商经营风险预警的提醒》就明确指出,可通过“社保缴纳规模变动”与“发票数据”两大核心指标,对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进行研判。除行业协会外,第三方车辆评估机构也在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支撑服务。以车e估为例,其依托大数据与AI算法,结合动态监管模式构建起汽车经销商经营健康监测体系,从经营状况、资产安全到金融行为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监控企业风险。
风险防控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独角戏,需多方协同发力方能筑牢防线。比如主机厂与经销商构建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行业协会相继出台相关的经销商监测路径,再辅以第三方车辆评估机构的技术监测,或许能从根源上减少经销商“跑路”等危机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