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还没凉透,慕尼黑车展的光影帷幕刚落。展台边蹲着一群手机举得高高的车迷,嘴上叨叨着一个词:双肾。准确说,是那对被调侃了快十年,“一度让宝马粉阵亡式转黑”的庞大鼻孔——宝马的大尺寸双肾格栅。前几年刚发布最新一代7系时,那个格栅看得人心脏骤停,网上群嘲,车主都快开进地下车库出门戴口罩了。
但这回宝马iX3亮相,格栅突然变了,收敛得像减肥成功的鼻孔精,配上横向发光灯带,整张“脸”竟有返祖的典雅——一时间马迷们集体向宝马设计师献花。还没来得及激情歌颂,对方一句话泼了凉水:“不是我们想做这么大,是中国消费者还在追着要。这格栅能不大吗?销量呢,芝麻开花节节高。”你让我砍掉它,臣妾真做不到。
现场原话过去几天反复刷屏。作为旁观者我有点想笑,毕竟曾经论坛里关于大双肾的骂战堪比刑侦现场,吐槽的、诅咒的、P图讽刺的,跟审案似的找线索:谁拍板把这鼻孔越做越大?是不是设计师中途泄愤?但宝马这位高管一口咬定,消费者、尤其中国消费者喜欢巨大格栅带来的霸气。是“你们点的菜”,我们不过厨师。
证据链其实很明白——吐槽归吐槽,现实中大格栅宝马在中国销量却一年高过一年。卖得最好不是小巧文艺的3系,而是大肆张扬的X5、X7,外加最新一代7系,前脸大半留给了那两只巨型“双肾”,自带路霸气场,有些款一上市还得加价。做市场调查你可以看到:有钱的,有点地位的,不缺对格栅发狠谈美丑——但是买单的,多半还是愿意买大的。你说它丑,它说它“有气势”,阴阳怪气互掐几年,最后还是消费一票否决了那些网上的爆笑神评论。
至于实用性,有人说大双肾纯属自嗨,空气动力学都嫌累赘。设计总监这次直接反驳,格栅里面塞满了各种自动驾驶传感器,包含雷达和摄像头。你要智能,你要自动驾驶,你还得让这些部件藏进前脸,又不能丢了品牌识别度。大格栅干的就是这种“高科技隐藏宅”的事。否则传感器都挂在外面,恐怕连路边的感应门都误以为是汽车要闯入。
其实设计师在全球各地的车展转了一圈,发现只有在中国,那种“我要大、要气派、我要和其他路人一眼区别开”的情绪最浓烈。双肾格栅,越大越身份,越大越有人看见你。在西方,有人嫌它不雅观,觉得像“大鼻孔外露”不够内敛。但数据很冷——国外骂归骂,销量没掉,国内越骂越买。这种逆市场操作,活生生把设计师逼成诉苦大师:你让我变小,我还得看中国市场脸色,谁让你们钱多嘴大。
好在宝马这次算是耍了个“左右逢源”的花招。新iX3、Neue Klasse系列用纤细发光格栅,致敬60年代的经典,昭示“宝马终于回归了”。但别急着庆祝,宝马7系改款依然安排超大格栅,只不过做点细节收尾,颜色和饰条一捯饬就又能见人。说白了,谁都不亏:喜欢小鼻孔的有新款,喜欢大气场的别急着骂,仍有选项。对宝马来说,设计师不是主宰,是满足每一类用户需求的工种,做不了自己的主。
这种“砍不断,留得住”的做法,细究起来也是现代汽车品牌普遍无奈。一方面是设计美学的自我坚持,一方面是无情的数据和市场。你管格栅是审美灾难还是身份象征,最后拍板的是销量。设计师个人理想只能拿来吹牛逼,真要落实到每年报表,能不能卖出去才是王道。愿意听从市场的声音,也是汽车领域的职业病之一。毕竟,“为艺术而设计,大概率要去走廊熙攘的独立工作室”,要混饭吃,还得不违市场的基本法。
有时候在我看,这种争议还蛮像刑案现场的涂改和重述。嫌疑人不是设计师,而是模糊的大众审美和消费欲望。大家嘴上骂得欢,投票时却偏偏愿为“地表最强鼻孔”买单,数据线记录下的常常比网络骂声诚实。设计师被推到风口浪尖,背锅成了优势:丑有理,买有据。这就是现实的黑色幽默——你永远不知道自己骂得最狠的东西,最后站在自家车库的C位。
当然,宝马的应对也不算太新鲜。规避绝对,维护多元,两碗水端平就没人哭。今天你在中国可以买到霸气格栅,明天在德国能见到纤细经典;喜欢美学的有致敬款,喜欢“体面”的有超大鼻孔款。这套“你选吧,我全都有”的操作,既守住了品牌辨识度,又不至于被某一地的网友推翻。甚至某种意义上,宝马在设计路上已经体现了市场对个性和大众的双重妥协。有人觉得回归经典是重振旗鼓,有人坚信大鼻孔是一种权力象征。设计师不痛不痒,销售数据不卑不亢,这场关于鼻孔的戏码,其实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美学荒谬的一幕。
我倒不觉得这能用“懂市场还是太妥协”一句话判死——毕竟,无数产业里的美学分歧、消费心理,最后都让选择权回归个人。反正宝马卖得还好,设计师也不至于在黑历史里哭晕。至于下一个“互联网骂声能改掉的设计缺陷”,怕是还得等消费数据给出证据。
当然真要问,如果你有机会拍板宝马的未来设计风格,是愿意为流行妥协,还是坚持自己的美学理想?毕竟市场是最诚实的证人,销量就是判决书。下一次你为一只大鼻孔点赞,能不能不骂设计师两句,心里有数就行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