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燃油车销量榜,真看得我眼花缭乱。其实我每月都在留意,数据不像吃饭那样平淡,很多时候都觉得行业的小风向、微变化就影响着市场平衡。
就拿轩逸来说吧,2.7万的销量,只是数字,但有次朋友开完他的老熟人日产,跟我说:这车油耗低、用着顺溜,就是喜欢那点亲民。但我心想,靠这种性价比还能在销量上持续压制一些传统豪车,确实挺有意思——你想,2.7万,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价位的中产家庭,买车考虑的还是实在点。
我粗略计算过,8月平均一辆车的油耗在7升/百公里上下(估算/体感),油耗稍低点的日系,跑个900-1000公里不成问题,成本在百元左右。你说,过去两年涨了不少,但这钱能省多少?这就让人想起一些自主品牌的车,价格低、油耗差不多,也是相差无几,但为什么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合资的?这背后,可能有品牌信任、渠道到位的原因,但我猜更深层的,还是惯和认同感。
要说销售,小角色披露:我那修车师傅说,一些国产车出问题,维修周期长,心里就感觉不放心。其实我也有个奇怪的猜测——国产品牌的供应链,像拼装积木,有时候零部件供应的不稳定,比起德国工厂那种一条龙、监控严的系统,似乎还有差距。嗯,不知道这说得合不合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记得一次折腾一辆吉利车,螺丝都拧得死死的,但某个塑料件总是装不上。
再对比德系,朗逸2.4万销量,和帕萨特1.8万,差不多都在中间偏上,很多人用心算:每天通勤的成本,油+养护,月下来,油钱一公里算大概0.3元八九(估算),一辆车年跑5万公里,大概也得一万五左右在油费上。算得快,这是给自己和家族预算的一个小标签。
我刚才翻了下之前的相册,有一张我开着速腾在高速上飞驰的,后面那辆SUV跟着的,是我朋友的RAV4,装着一样的动力系统,但那天他说:这车还挺省油,开着舒服。我心想,品牌这是套路之一:对不同人,提供不同的体验感,让你觉得真正的差别,就是那点细节,比如座椅调节顺不顺手。
提到不同,不能不提自主品牌的突破。吉利那两款SUV进去前十,挺让人惊讶。其实我一直觉得自主品牌进步快,研发投入上升明显,但在市场认知上,还是要时间。像逸动、艾瑞泽8,虽然销量比去年提升不少,但在技术细节,比如动力调校、底盘调教上,还是能找到不少差距,是的,差距像细线,看着不明显,但就是感觉会影响到日常。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国产车的整车工艺感觉还不如部分合资车?是不是因为他们在供应链的深度上还不足?或者是研发的深度跟不上?我试图找个比喻,比如:苹果手机的供应链,像灯光打磨得很细,看不出来但是差别大。国产车的供应链就像没那么细腻,每个零件都还得反复磨合,有时候还会出现亮点不一的情况。
自主品牌比如吉利帝豪、逸动排名,都还在能用范围内,但和合资的差距还是明显。一个自我更正:我之前觉得自主能赶上,实际上,主要还是品牌认知+技术沉淀还需要时间积累(这也算合理猜测吧)。我总觉得国产车的预算和技术,只要再多投点,还是能飞跃的——只是你怎么甩掉便宜货标签,真不是说说,单靠价格顶上去,是不够的。
说到市场小波动,比如哈弗H6已跌出前10,是不是因为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有慢慢变淡的趋势?我觉得有个原因,可能就是它的颜值和技术都还停留在过去,竞争对手在外观和科技上都抄得越来越漂亮,H6的优势逐渐被蚕食掉。
再跑一个跳,面对8月那么多车型,消费者的选择明显变多,油耗、空间、颜值就像点餐时的菜单项——每个人那个瞬间想要的都不同。我特喜欢问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市场到变得零散了,很多车,好像都差不多,谁都能模仿?难不成,我们其实在等待,那一款车能打开市场的关键点——所谓什么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在哪里?我也没想清楚,也许只是多做点微调,比如内饰不那么塑料感,座椅更符合人体工学……你呢?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台车,就能说:这就是它的灵魂?
这圈观察,从数据到心里,还是有股扑朔迷离的感觉。都说汽车的未来不在外观,而在那个细节上,可这个细节到底是什么?还真得等我下次坐着车,开到某个路段,留意那小到没法留意的触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