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许多有车的朋友来说,汽车保养可以说是一件既熟悉又有点让人心里没底的事。
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要把自己的爱车送去“体检”,希望能让它保持最佳状态,跑得更远、更安全。
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困惑和疑虑。
走进维修店,面对着服务人员递过来的一张长长的项目清单,上面罗列着各种我们听着耳熟、但具体作用却不甚明了的保养项目,心里难免会打鼓:这些真的都有必要做吗?
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换机油,最后的花费总会超出最初的预想?
事实上,汽车保养里的学问确实不少,但只要我们提前做足功课,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就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开销,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
首先,我们来谈谈最核心的基础保养。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基础保养,主要就是三件事:更换发动机机油、更换机油滤清器,以及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
机油是发动机的“血液”,机滤则是过滤这“血液”中杂质的“肾脏”,这两项是每次保养雷打不动的项目。
至于空气滤清器和空调滤清器,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更换。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店家会在这几项基础服务之上,热情地推荐一些额外的“增值项目”。
比如,“发动机内部清洗”和“油路清洗”就是非常常见的两个。
服务人员可能会告诉你,你的车发动机内部积碳比较严重,需要深度清洁一下,否则会影响动力、增加油耗。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们得理性分析一下。
对于一辆车龄不长、保养周期规律、并且一直加注正规加油站燃油的私家车来说,发动机内部并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难以清除的积碳。
优质的机油本身就含有清洁和分散功能,在循环过程中就能带走大部分油泥和杂质。
除非你的车已经行驶了超过八万甚至十万公里,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动力下降、怠速不稳等问题,否则,在刚换完新机油后立刻进行所谓的“深度清洗”,意义并不大,反而更像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费。
与此类似的还有“燃油添加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燃油宝”。
在加油或者保养时,常常会有人建议你给油箱里来一瓶,声称可以清除积碳、提升动力、保护发动机。
对于一些老旧车辆或者长期使用劣质燃油的车辆,燃油添加剂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对于绝大多数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新车而言,只要你坚持在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大型正规加油站加油,其油品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足够的清洁成分,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车辆的燃油系统和发动机也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国内的油品状况,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因此,在车况良好的情况下,长期额外使用燃油添加剂的必要性并不高。
另一个常见的消费陷阱,是在刹车片和轮胎这类磨损件的更换上。
维修人员检查后可能会告诉你:“您的刹车片快磨到极限了,为了安全起见,建议马上更换。”或者说:“轮胎花纹深度不够了,再不换雨天容易打滑。”这些听起来都关乎行车安全,让人不敢怠慢。
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快到极限了”这个模糊的说法。
其实,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对于刹车片,我们可以用手机的手电筒功能,透过轮毂的缝隙观察,刹车片上通常会有一个金属的小凸起或者一条凹槽,这就是磨损极限的警示标志。
只要刹车片的摩擦材料距离这个标志还有明显的厚度,就说明它还能继续服役一段时间。
而检查轮胎则更为直观,在轮胎胎面的沟槽里,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凸起的小方块,这个小方块的高度大约是1.6毫米,是国际通用的轮胎磨损警示标志。
只要你轮胎的胎面还没有磨损到与这个小方块齐平,就说明轮胎的抓地力仍在安全范围内,不必急于更换。
自己多看一眼,做到心中有数,就能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过早消费。
说完了保养项目,我们再来看看更换配件的门道。
保养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花了原厂件的钱,却换上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副厂件。
要避免这种情况,有两点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第一,在更换机油、机滤这类关键部件时,一定要养成“亲眼看”的习惯。
要求维修师傅当着你的面,拆开全新的机油桶和机滤的包装。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极其有效的监督方式,可以杜绝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回收的旧桶灌装劣质散装机油,或者用翻新的旧滤芯冒充新品的行为。
第二,要学会区分“原厂件”和“品牌件”。
以空调滤芯为例,4S店提供的“原厂件”价格可能比较高,但实际上,很多汽车的原厂配件本身就是由一些国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代工生产的,比如曼牌、马勒、博世等。
这些大品牌自己也会在市场上销售同规格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品牌件”。
这些品牌件在质量上与原厂件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用料更好,但价格却可能亲民得多。
因此,在更换这类非核心易损件时,我们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有质量可靠的品牌件可供选择,或者自己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品牌件,再到店里支付工时费进行更换,这样往往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防止保养花费超预算,提前做好功课至关重要。
每辆车出厂时都会附带一本《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这本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小册子,其实是避免被坑的“宝典”。
手册里详细列明了厂家建议的保养周期和项目,例如多少公里需要更换机油,多少公里需要更换火花塞,多少公里需要更换变速箱油等等。
这是汽车工程师经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最科学的保养方案。
当维修店建议你“提前保养”,比如手册规定一万公里一保,他却建议你七千公里就来,你完全可以拿出保养手册作为依据,坚持按照厂家的标准执行。
此外,在车辆进店开始保养之前,一定要和服务顾问确认清楚本次保养的全部费用。
不要只问一个大概,而是要让他把需要更换的配件品牌、单价、所需的工时费等所有项目都清晰地列出来,并给出一个最终的总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在结算时突然冒出一些名目繁多的“检查费”、“附加服务费”,让最终的账单变得不透明。
工时费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维修店,其工时费标准差异很大,多咨询、多对比,总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最后,养成一些日常自己动手检查的习惯,不仅能增进对爱车的了解,还能实实在在地节省开支。
比如检查胎压,我们可以在车门内侧找到厂家推荐的标准胎压值,然后花几十块钱买一个胎压计,每个月自己测量一次,如果胎压不足,可以去附近的加油站免费补充,这远比去维修店做一次胎压检测要划算得多。
再比如检查玻璃水和防冻液,打开发动机舱,找到对应的壶,观察液位是否在正常刻度范围内,如果缺少了,自己去超市或网上买一瓶补充进去,操作非常简单。
还有空气滤芯和空调滤芯,它们的位置通常都设计得便于拆卸,自己取出来看一看,如果只是有些浮尘,用吹风机吹一吹就能继续使用,完全没必要每次保养都换新的。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日积月累下来,不仅能让你更懂自己的车,还能帮你省下不少本可以避免的养车成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