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境界”新进展,东风超越广汽,X境表现突出

11月的某个清晨,上海北外滩,一栋还带着施工气味的展厅里,几位东风工程师正在地板上比划着电缆走向,目光落在一块写着“DH项目”的白板上。

外头细雨绵绵,玻璃窗被水汽模糊,路过的保安用余光扫了他们一眼——谁能想到,这间不算起眼的门店,背后正酝酿一场中国智能汽车生态的“左右互搏”游戏。

但如果我是那位保安,八成只会关心这群人的电瓶车停哪了,顶多为他们的防水鞋点赞,绝不会料到他们手上捏着的是一场行业级博弈的“引爆点”。

华为“境界”新进展,东风超越广汽,X境表现突出-有驾

回到案发现场,我们把镜头拉近。

东风X境,一个还未公布中文名的“境字辈”,11月20日要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亮相。

背后的故事简单却不寻常:华为不再只押宝一个“问界”,而是把自己最强的智能车技术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东风和广汽。

同样的技术,差不多的价格,两个主机厂杀入同一个30-40万元价位段——这不是双簧,而是赤裸裸的竞速,谁卖得好谁就能拿到更多的产能。

华为躲在幕后,收着授权费和软件订阅,像一个不沾锅的厨师,只管往锅里撒料,端出来让食客们去较劲。

这年头,说“内卷”早就不流行了,大家都在“拼技术、拼生态”。

但华为这次玩得更绝——搞了个“安卓化”的模式,拿同一套智能驾驶、座舱、雷达、电驱系统,分给各家主机厂,甭管你底盘调得辣还是淡,就是不站队。

东风主打底盘和操控,广汽强调舒适和空间,技术和价格一碗水端平,剩下的都是“各显神通”。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次理性的市场试验,也可以理解为华为用智能汽车的“安卓系统”在造车圈里搞了一场“谁能卷死谁”的生死局。

为什么“境界”会变成左右互搏?

证据链不复杂。

问界时代,华为倾力赋能赛力斯,一家独大,资源、技术、流量都堆到问界头上。

可如今,华为把底层平台开放,主机厂们各拿一把钥匙。

东风投入1200名工程师,广汽则要等2026年年中才上车,两家都在同一个技术生态里搏杀。

问界、智界、享界并未退场,“五界”之外又多了“境”系列。

关键是,“同技术、同价位、同生态,不同主机厂”,真正的左右互搏,卷得不留情面。

华为“境界”新进展,东风超越广汽,X境表现突出-有驾

理性来看,这种模式很像早年安卓手机阵营。

芯片、操作系统、生态底座统一,剩下的外形、手感、调校各自玩花样。

用户是最终裁判——谁牌子响、谁底盘稳、谁座舱有新花样,谁就能拿到爆款的通行证。

华为站在技术制高点,收授权费和软件分成,按生命周期算,一台车的软件毛利能赚8000元,雷达都快不香了。

至于主机厂,谁能在30-40万红海里杀出重围,谁就能抢到更多的蛋糕,华为不表态,只做裁判。

可是,冷静剖析,这场左右互搏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东风X境主打“技术集成度最高”,用的是东风56年造车经验+华为乾崑智驾ADS 4+鸿蒙座舱5,再加DriveONE 800V和激光雷达等智能化大礼包。

工厂里钢铝混合拼焊产线,把车身扭转刚度拉到40000N·m/deg——这些技术参数听起来像武林秘籍,实际落地效果,还得等到大批量交付后见真章。

广汽启境打“舒适+空间”组合拳,轴距直接加到3200mm,后排腿部空间多50mm,弹匣电池、双连屏、空气悬挂、CDC连续阻尼,听起来像是给老板用的“行政座驾”。

可笑的是,这一切看上去很“高端”,但每个品牌都想做“差异化”,最后可能变成“花样卷”,你有的我也有,不同的你还没造出来我就先预热。

谁能卷赢?

谁能让用户真正买单,谁能卖到爆款?

理性推演,技术收敛、配置同质化,留给主机厂的差异化空间其实并不大。

东风强调底盘,广汽主攻舒适,可真到落地,消费者其实还看品牌光环和渠道服务。

作为一个多年坐在“案台”前看车企们拆招的人,我承认,这种模式有些讽刺。

华为不造车,却用技术授权玩得风生水起,主机厂们像考试一样抢分,谁得分高谁就多分蛋糕。

华为“境界”新进展,东风超越广汽,X境表现突出-有驾

安卓化生态的好处是让创新速度变快,但也容易让技术内卷、同质化加剧。

如果大家都用一样的底座,最后能拼的只剩下营销、渠道和定价能力。

也许下一步,还能拼软件订阅和服务体验?

但我更愿意相信,只有真把用户体验卷到极致,才有可能从“内卷”变“出圈”。

当然,故事还远没完。

华为内部已经规划,“境”字辈后续还有北汽、其他主机厂加入,2027年要推出6款车型,覆盖轿车、SUV、MPV,价格带拉到25-45万元。

技术生态一统江湖,主机厂们继续排队抢跑道。

对用户来说,选择越来越多,可选择的本质还是:我是想要“底盘操控”还是“空间舒适”?

技术背书够硬,品牌号召力够强,体验做得扎实,用户才会买单。

说到这儿,不禁要自嘲一句:做汽车行业分析,最怕的是“技术故事讲太满,落地体验全靠营销”。

东风也好,广汽也罢,华为坐收渔翁之利,主机厂们在技术层面拼得头破血流,最后决胜点很可能还是谁渠道快、谁服务好、谁品牌够响。

如果哪天用户觉得“反正都一样”,主机厂的工程师们可能要在咖啡馆里讨论“内卷的意义”了。

结尾不妨开放一点。

华为“安卓化”汽车生态,会带来行业创新还是加剧同质化?

主机厂们在技术、体验之外,还有多少真正能打动用户的空间?

这场左右互搏,终极赢家会是谁——技术平台的提供者、差异化做得极致的主机厂,还是能够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的那个“第三者”?

故事还在继续,问题留给时间和市场去回答。

也许等到下一场新品发布会,我还能在北外滩的雨中,看见那位保安用余光扫过进门的工程师,盘算着自己是不是也该换辆带ADS 4的电动车。

毕竟,时代的车轮,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碾过我们的日常和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