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辆! 这不是比亚迪主动发现问题后的负责任召回,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压力下的‘被迫’行动。
召回编号S2025M0165I和S2025M0166I末尾的字母‘I’,像一枚刺眼的标签,赤裸裸标注着这次召回的真相‘受调查影响召回’。 行业领军者为何需要监管层层倒逼才肯解决
这场看似常规的召回,撕开了新能源汽车野蛮增长下质量管控的遮羞布。 ”
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公告,让比亚迪不得不召回超过11.5万辆汽车。
公告显示,两款主力车型被推上风口浪尖:44535辆2015款唐系列汽车因驱动电机控制器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路板烧蚀、车辆纯电驱动模式失效;71248辆元Pro纯电动汽车因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涉水时可能引发电池进水、绝缘下降。
这两大隐患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并非显而易见,而是潜伏在特定使用场景中的“定时炸弹”。
值得玩味的是召回背后的推手。比亚迪此次行动并非主动发起,而是在监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后的应对。 根据召回编号规则,以“I”结尾的编号明确指向“受调查影响召回”,这与企业主动发起的“V”类召回形成鲜明对比。
这已是比亚迪近年来的第三起大规模召回。 2024年9月,因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总成控制器缺陷可能导致起火风险,比亚迪召回近10万辆海豚和元PLUS电动汽车。
2025年初,6843辆方程豹5又因电机控制器螺栓未锁紧存在起火隐患被召回。 接连发生的召回事件,让人不禁质疑其质量管控体系是否跟上了扩张速度。
比亚迪正面临规模与质量的平衡难题。 2025年前8个月,其累计销量达286.39万辆,同比增长23%,但、与原定5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相距甚远,目标完成率仅52%。
为冲刺销量,比亚迪在5月宣布王朝和海洋网22款车型最高降价35%,有经销商透露,海鸥车型降价后单车利润仅剩300元。
这种“卖十台不如去年卖一台赚得多”的降价策略,无疑给供应链和品控带来巨大压力。
经销商体系也已亮起红灯。 山东乾城集团在2025年突然关闭20家4S店,导致千名车主预缴费用无法追回;沈阳兴旗比亚迪4S店因资金链断裂,使60余位车主无法取得车辆合格证,新车沦为“黑户”。 这些事件与大规模召回叠加,对比亚迪的品牌信誉造成冲击。
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截至2025年9月,全国受调查影响召回的车辆占总召回量的53.18%。
2025年7月,多部门密集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反内卷”政策,强调加强成本调查、价格监测和生产一致性检查。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示将整治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和非理性竞争,并试点开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
消费者态度也在转变。 中国质量协会调研显示,“质量可靠性高”在购车考量因素中的排名从2024年的第三位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
有车主在社交平台质疑:“5年的车,为啥拖到八年才查出来? ”5年1月,比亚迪因新车降价和发动机异常启动问题位列投诉榜第三,其中宋Pro新能源等车型的降价投诉占比超60%。
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企业应做合规经营的示范者,以通俗语言告知消费者“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双手不可离舵,视线不可离路”。
这场涉及11万车主的召回事件,已然超越个案范畴,成为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转型的窗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