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万元左右的纯电SUV阵营里,好似每个月都有新车冒出来。你可能会觉得,这市场就像个大杂烩,哪个牌子都想抢点份额。北京现代推出的EO羿欧,价格区间很敏感,从11.98万起,这个价格要是放在几年前,估计还要被国产车比合资便宜这事堵得死死的。可合资的价格也真的开始拼命了,续航更飙,配置也在往家庭用车靠拢。
我记得我刚拿到试驾车的钥匙,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这车的续航要是真的能达到722公里,能用一周不用愁充电,算起来比我去年用的老进口车好不少。因为早年我试过几款同价位车型,续航差不多在400-500公里左右,跑高速可能就掉得更快。EO羿欧的两种续航方案:64.2kWh版跑540公里,88.1kWh版跑722公里,这个差距虽说不是特别大,但细算下来,差不多每公里贵了个0.05元(不包括快充成本,咱们简单说吧)。这个续航,基本满足日常用车的鸡毛蒜皮需求,尤其在北方,冬天温度低点,电池容量减少,估计还能跑个10-15%不成问题。
要说快充,我还查了下资料:从30%充到80%,差不多需要27分钟。你要是在堵车或者去城郊,顺便给车补个电,也不用担心等太久。相比朋友的二线国产车,快充时间差不多都在这几分钟区间。这让我突然后悔,怎么之前没专门搞个充电惯训练,反正现在充电快的车型,心里平衡多了。
有点烦的事也不少:比如车身结构。有个同行的修理工曾跟我说,这个车的A柱挺结实,钢板用料可以,其实比我缝焊的自行车还要有韧劲。他笑着说。当你在高速上飞快过弯,风噪和胎噪还是让人有点头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似乎这个车的密封还可以再努力点。对比同价的自主品牌,比如某些国产车,虽然续航和配置差不多,但发动机罩的隔音就略逊一筹。
说到安全,EO羿欧的用料安排还挺让人放心的。77.5%的高强度钢,A柱、B柱用上了1500MPa的热成型钢块,理论上能给乘员多一点保护。再看看它的安全气囊:标配6个,高配版本9个,还加了前排中央的安全气囊。这个配置和一些自主品牌比,算是比较合格。我心里总琢磨,终身质保的三电系统给个8年,和某些品牌提供毕生保障有差距。是不是有点套路? 还是得看实际用车体验。
操控方面,我个人觉得这个车走的是更偏向舒适的调校。底盘的前麦弗逊+后五连杆悬挂,平时走颠簸路段,倒是挺软萌。从高速来车,风吱吱作响,其实我还在想,车里的隔音怎么还差点火候?尤其是胎噪,似乎还没有跟车身缝隙和谐起来。
空间的表现还算说得过去。轴距2750mm,坐在后排比我想象中宽裕不少,我倒是会担心:满座三人,后排的横向空间是不是太紧?尤其我还发现,后排中间座位的地板是纯平的,像个广场,除了别的车用中间凸起来骚扰后排座位。后备箱容量506升,放两大箱行李,再放个折叠自行车绰绰有余(这段先按下不表),后排放倒后,空间变成了1540升,平常家里购物、出行都还OK。嗯,但我觉得,有点装载实操感需要试试。
我还想问你,你觉得,像这个车价格涨到18万,你会考虑多带点配置吗?我猜划算点的配置,或者加点四驱系统,价格可能就会跑到月薪不够用的水平。其实我对性价比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我更喜欢那些实际开起来,路感、噪音、空间都能落地的东西。
说到家庭用车,其实我也没想过,续航可以有点虚,就是那个估算的平均值,每次跑个郊游就觉得够用了。下次堵高速,可能还会担心:这个电池的寿命是不是会中途告别需要更换的命运。听说,有些车更换电池,单次大修费用要个三四万(这还只是估计),若真如此,整个保值率就得打折了。
哦,对了,我和一位销售聊过,他说:除非你是北方深冬,如果你在江南,还真不用那么担心。低温天,电池管用点别的车型没那么好。我心想,或许这个观察也有点偏颇吧——毕竟,没细想过寒冷气候对电池影响的具体机制。
反正,车味还挺浓的。有时候一急就想,是不是还差点啥,新车出来都热乎乎的,谁知道以后会不会遇点刹车失灵或者充电不服帖的事。未来到底怎么走?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你会不会觉得,像EO羿欧这种高续航+家庭配置的纯电SUV,渐渐开始变得像个家用电器呢?还是你更愿意折腾点更能激发激情的车型?这个市场的变化,真是一夜之间就变了。
——你觉得,续航和空间哪个更关键?我其实更担心,用户体验的软肋是不是慢慢增加,最后扯掉了整车的吸引力。下一次我再去试驾基地时,估计会特别留意车门关得是不是特别顺畅这事(笑)。毕竟,车不止是个机械体,更像个生活伙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