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星途买了不到两周就起水泡,真是闹心。刚提车那会儿还挺满意的,毕竟花了16万多,带天窗,挺有档次的样子。可是没想到,11天后,行车记录仪上面突然开始漏水。我当时觉得,天哪,这车质量还能这么差?不是说好新车无瑕疵,还得签个品质保证书?
我就在现场瞧着那水,那可不是普通的水滴,是一滴一滴慢慢渗出来的。用脸盆接的,像极了小时候夏天家里院子里的水坑,滴滴答答还挺烦的。其实我心里挺乱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车里有漏水的管路还是零件的问题?奇瑞直营店一开始还挺快的态度,说是出厂的问题,拆前挡玻璃打胶,算是工艺瑕疵吧。你们也知道,喷胶这种事,看似简单,但隐性问题多,特别是密封层,出个错就特容易出事。
我就想,工艺这块到底怎么把控的?前挡玻璃的密封位置极关键。一个小气泡可能年后就变大,导致水渗入。值得一提的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这个系列在某些批次的车,漏水问题挺多的,有统计说,大概有2%到4%的出厂车会遇到密封不严的问题,多一点点透露出他们在出厂检验上的松散。
奇瑞的售后方案是免费维修,还送了两次保养和1000元补偿金。听着像贴个补丁似的,但我心里想,补偿金算什么,就怕漏水还走不掉。这让我联想到,供应链上是不是资金还在压榨工艺流程?毕竟,打胶这活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除了用料,还关系到工人的熟练度。没细想过,是否工厂的工人技艺都够硬核?我估算,这些打胶的时间成本大概10秒不到,质量能有保障?估计不少工人都没时间一刀一刀慢慢打,可能一快了事。
你知道我为啥特别在意这个密封吗?因为我担心水会不会跑到电子元件里,尤其是车内的摄像头、导航芯片啥的。这次漏水虽然没蔓延到大面积,但站在技术角度说,电子设备防水防潮真是硬指标。有人告诉我,电子元件一湿,容易烧,甚至会导致短路或干扰。官方说全车检测,我看其实也挺走过场,毕竟他们也不可能为每一台车都细究到底,对吧?心里还是担心,万一有个什么隐患,像去年那批车一样,后续出现电子故障,维修费还得自己掏。
这车的质量问题让我想到,奇瑞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走高端路线,可惜高端不是只靠外观漂亮就行。你说,国产车要的还是耐造两字。以我的经验,像这次漏水事件,短期看,售后还算负责,但从长远看,车辆的密封工艺和制造标准才更重要。
奇瑞直营店的负责人还强调,漏水点不大,淋水测试检测不出结果。那我就想,难道他们的检测工具还跟小时候做科学实验似的,用手一试就知道?你知道,很多时候,这些检测只是在走形式。车子掉个毛病,很多时候只要一天不修,慢慢就变成惯性问题。
说到这,不由得想问:你们觉得,自动驾驶和黑科技都很炫,真能修出来吗?我觉得,这种工艺上的瑕疵,才最能考验一个汽车品牌的品质底线。比如说,相同的价格区间,同样是SUV,为什么有的车的密封很稳?有的车就像个漏水网包?那到底是出厂标准的问题,还是工人的态度问题?这点我一直在思考。
不过吧,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奇瑞这个品牌,曾经给我感觉,就是工艺略显粗糙,但价格实在,性价比还是有的。你知道,有时候我觉得很多厂家其实都在跟时间赛跑——快出货,快赚钱。工艺不过关,问题就来。就像你刚买的裤子,刚穿了两天就炸了,心里也不是滋味。
对了,旁边那一位修理工还说:这种问题不算大,‘看漏点’嘛,反正也修好。我差点笑出来,心想,修不好再来也是个麻烦。这让我反思,为什么品质监管不能像快递那样,彻底点检查?毕竟,车是生活必需品,一辆车出了问题,影响的不只是钱包,还是心情。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但我也没想过,这漏水,可能只是胶打得不够好的一次误伤。毕竟,出厂批次多,手工打胶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也许,到头来真正的原因,也许还得追溯到工厂的供应链环节——用料、工艺、质检流程,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再说回来,奇瑞这车是不是质量短板,我还不能打包票。只是不知道,未来像这样的坑,会不会越来越多?更别说,买车之前都没认真考虑过这些潜在隐患。
行吧,就这样吧,到底什么时候,国产车能变得像德系日系一样走得稳、用得放心?这问题,今年还探索不出答案。你碰过的奇瑞车,里头剩下的水还多不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