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在即
当新能源汽车还在拼命比拼“1000公里续航”的时候,固态电池已经快要实现量产了——2026年会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奇瑞、长安、广汽这些车企已经开始陆续进行装车测试,而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大厂也已经把目标锁定在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
这项被欧阳明高院士称为“下一代电池制高点”的技术,不仅能让车子跑得更远,达到1200公里以上,还能在15分钟内充满电,最关键的是,它能彻底解决传统电池容易自燃的安全隐患。
一旦这种电池真正落地,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都会被重新写一遍。而接下来的三年,就是各大车企争夺“下一代电池话语权”的关键时期。谁先拿下这个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奇瑞固态电池突破
奇瑞这次搞了个大动作,他们推出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可以说是率先在技术上打开了突破口。在最近的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高调展示了这款电池,它用了两个核心技术: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和富锂锰正极材料,直接把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到了600Wh/kg,这可是现在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的三倍多!也就是说,装上这个电池的车,续航轻松突破1200公里,甚至有可能接近1300公里。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安全性。在电钻穿刺测试中,电池完全没问题,没有液体电解质,所以短路、自燃的风险大大降低。按照奇瑞的计划,他们会在2026年开始装车测试,2027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这个时间点刚好赶上行业所说的“2025-2027年关键窗口期”,可以说非常精准,也让奇瑞在这个固态电池的赛道上一下子成了“种子选手”。
车企集体发力固态电池
不只是奇瑞,国内的汽车厂商现在都开始“集体发力”了。比亚迪已经把目标定在2027年实现示范装车,2030年全面推广;长安和广汽也把2026年当作装车验证的关键节点,2027年就开始小批量生产,目标是让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吉利那边已经完成了20Ah全固态电芯的制备,上汽更是打算今年就让新一代固态电池用在MG4车型上,到2027年还要推出自己的“光启电池”。
这些车企的动作可不是随便试试看,而是有明确时间表的“系统性作战”——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中试验证,再到实际装车测试,每一步都在为2027年的商业化做准备。
而电池巨头们的加入,也让这场“量产大战”更加热闹。宁德时代、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这些大玩家,也都把2027年当作小规模量产的重要年份。比如清陶能源和上汽、北汽合作紧密,卫蓝新能源则和蔚来、吉利联手,赣锋锂业已经做出了500Wh/kg级别的固态电池样品,计划今年交付给eVTOL企业测试;亿纬锂能则选择了硫化物加卤化物的复合电解质路线,2026年先推出高功率版本,2028年实现400Wh/kg的高能量密度量产。
虽然各家的技术路线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抢在2027年前,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争当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头号供应商”。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
海外车企可没打算掉队。丰田的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在2025年开始试产,2026年初期量产,到了2027到2028年就全面进入商业化阶段;宝马已经启动了全球第一辆搭载固态电芯的测试车,重点攻关的是电池膨胀控制和温度管理这些难题;奔驰则跟Factorial合作,在EQS车型上测试的固态电池,不仅续航能达到1000公里,还能让电池整体重量减轻40%。
现在中外车企都在抢时间,固态电池的竞争已经从“技术研究”升级到了“工程落地”——谁能先解决量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产品一致性、供应链匹配这些实际问题,谁就能在下一代电池市场里抢占先机。
再加上政策和资本的支持,固态电池的“量产元年”真的要来了。工信部等八个部门已经把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目标是到2027年前培养出3到5家全球领先的龙头企业;《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的出台,也解决了行业标准不清晰的问题,为大规模量产打下了基础。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热情也很高,这给企业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这些利好不是一时的刺激,而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政策引导+资本注入+技术突破,让固态电池真正从实验室里的概念,变成了可以量产、可以卖的产品。
固态电池量产挑战
听起来2026年才开始装车测试,2027年才大规模生产,好像还有一两年时间,但对车企和电池公司来说,这每一步都得走对。因为固态电池不是简单地让车子跑得更远,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要跟着变——从电池材料、生产设备到整车设计,全都得重新适配新的技术逻辑。
未来三年,谁先突破量产这道关,谁就能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里占得先机,拿到一张关键的“入场券”。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等到2027年,说不定就能开上那种“续航1200公里、15分钟快充、完全不会自燃”的电动车,真正告别里程焦虑和安全担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