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真有意思。
你有没有在牌桌上见过这种人?手里明明就剩两张烂牌了,眼看就要输得底裤都不剩,他却突然把桌子一拍,中气十足地喊一声:“加注!”
所有人都懵了。他这是虚张声势,还是真藏着王炸?
今天这保时捷,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
财报一出来,好家伙,跟雪崩似的。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你没看错,我也没说错,不是9.9%,是99%。什么概念?去年这时候,人家揣兜里40亿欧元,今年呢,就剩个零头,4000万。这点钱,够不够给斯图加特工厂的员工发年终奖都得打个问号。
换做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公司,这时候的标准动作是什么?降价促销,清理库存,高管出来鞠躬道歉,哭着喊着说“我们错了,我们对不起消费者,求求你们再爱我一次”。
可保时捷呢?你猜怎么着?
人家反手就宣布:涨价!
尤其是在美国市场,那个贡献了大把利润的金主爸爸的地盘上,要明晃晃地把价格往上抬。
这操作,就好像你家开的包子铺,因为馅儿不好吃,一天都卖不出去几个,都快倒闭了,你不想着怎么把馅儿调好,反而把包子从两块一个涨到二十块一个。
这不是疯了吗?
你要是只看新闻标题,肯定觉得保时捷的管理层集体喝了假酒。但你要是坐下来,跟我一样,点上一根烟,眯着眼睛琢磨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的东西,比那911的发动机轰鸣声还刺激。
这事儿,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
它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心,赌的是一个时代的惯性,更是这个百年老店在被新时代浪潮拍得七荤八素之后,一次咬着后槽牙的绝地反击。
咱们先来盘盘,保时捷这利润,到底是怎么没的。
新闻里说了两条明面上的原因。一条是,电动车搞得不顺,又是推迟,又是取消自产电池,里外里搭进去27亿欧元。另一条是,美国人搞关税,硬生生从他们身上薅走了3亿欧元的羊毛。
听着都挺像那么回事儿,对吧?一个天灾,一个“人祸”。一个是自己转型没转好,摔了一跤;一个是霸权主义的铁拳,砸在了脸上。听起来,保时-捷-像个委屈的受害者。
但你信吗?我不信。
这些都是摆在台面上的账本,是用来给股东和媒体看的。真正要命的,是账本底下那股看不见的暗流。
那股暗流叫什么?叫“恐惧”。
一个靠内燃机轰鸣声定义了自己灵魂一个世纪的品牌,对那个悄无声息的电动时代的深深恐惧。
你想想,保时捷是什么?它不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机械美学的极致体现,是无数男人挂在卧室墙上的梦想。它的灵魂,就藏在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里,藏在每一次降档补油的咆哮里,藏在汽油燃烧后那股淡淡的、迷人的味道里。
结果呢?时代变了。
一群搞IT的、搞互联网的“野蛮人”,开着他们那些“大号充电宝”冲了进来,告诉你:嘿,哥们儿,你那套过时了。我们这车,零百加速两秒多,一脚“电门”下去,快得让你怀疑人生。我们还有大彩电、大沙发、自动驾驶,智能得跟你的手机一样。
最要命的是,他们还便宜。
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被告知,现在江湖上最厉害的武功,是隔着二里地biubiu放电的魔法攻击,而且学费还特便宜。
你说他慌不慌?
保时捷当然慌了。所以它也开始搞电动车,比如那个Taycan。车是好车,快也是真快,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那股“保时捷味儿”。它就像一杯兑了水的烈酒,喝着上头,但回味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
这次财报里的巨额亏损,说白了,就是它为这种“拧巴”付出的代价。想拥抱电动化,又舍不得燃油车的荣耀。想转身,又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结果就是,在燃油和电动两条路上,都走得踉踉跄跄。
好了,病根找到了。那“涨价”这副药,又是怎么个逻辑呢?
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保时捷在赌一件事:买我车的人,根本不在乎车本身。
你以为买保时捷的人,是真的在为它的性能、操控、机械素质买单吗?当然有一部分是。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在咱们这边,他们买的是那个盾形的logo,买的是把车钥匙往桌上一拍时,周围人投来的那种眼神,买的是一种“我已经成功了”的自我暗示和身份标签。
这玩意儿,叫“品牌税”。
只要这个logo还值钱,只要“保时捷”这三个字还能代表着品味、财富和梦想,那它的价格,就跟成本没有绝对关系。
现在,利润暴跌,公司陷入困境,怎么办?
普通公司的思路是:我们得向市场低头,得迎合消费者。
保时捷的思路是:不,我们得提纯我们的消费者。
它用涨价这个动作,筛选出那些最忠诚、最不差钱、对品牌信仰最坚定的人。它在用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告诉全世界:
“没错,我遇到了困难。但我是谁?我是保时捷。我的价值,不需要用销量来证明。那些因为涨了几万块钱就犹豫的人,本来就不是我的核心客户。我的客户,在乎的不是性价比,而是稀缺性,是那种‘别人买不起,但我买得起’的优越感。”
甚至,涨价本身,都能成为一种新的“品牌光环”。
你想想,在所有车企都在降价内卷的今天,只有一个品牌敢逆势涨价,这本身是不是就成了一个传奇?它会不会让那些潜在客户觉得:“卧槽,牛逼啊,都这样了还敢涨价,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这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这招棋,走得险,也走得毒。
它把品牌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死死攥在手里。它放弃了那些摇摆不定的中间用户,选择牢牢绑定山顶上那一小撮最顶级的富人。它在用钱,来划分一个圈层,维护自己的神话。
只要这个神话不破,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个盾牌标支付高昂的溢价,那它就有喘息的时间,去解决内部的那些烂摊子,去慢慢搞定那个让它头疼的电动化转型。
当然,这场豪赌背后,也有代价。
代价就是那近4000个要被裁掉的岗位。
你看,这就是资本世界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一面。几个高管在会议室里拍板决定了一个“涨价提纯”的战略,几千个在流水线上拧了一辈子螺丝的德国工人,就得卷铺盖回家。
他们的饭碗,成了维护品牌神话的燃料。
他们的未来,成了公司财报里一个可以被“优化”掉的成本项。
那个曾经以“工匠精神”为荣的德国制造,在冷冰冰的资本逻辑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保时捷把宝全押在那个虚无缥缈的“品牌光环”上时,它也在一点点抽空那个支撑起品牌的、由无数普通工匠组成的坚实地基。
所以,这事儿看到最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是该佩服保时捷的胆识和手腕,在悬崖边上还能跳出这么一手骚操作?还是该嘲笑它的顽固和傲慢,死抱着燃油时代的旧梦不肯醒来?又或者,是该为那些被时代巨轮无情碾过的普通人,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那个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轰鸣声,可能真的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保时捷今天的这场豪赌,无论输赢,都像是一曲属于燃油时代最后的、也是最悲壮的挽歌。它用涨价的姿态,维持着最后的体面,但那99%的利润跌幅,却诚实地暴露了它内心的虚弱和彷徨。
这牌桌上的游戏,还没结束呢。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保时捷飘了,还是咱们压根就没看懂富人的世界?评论区里,咱聊聊。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