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返乡遇上服务区充电桩排队,站在队尾,看着前面二十几辆“电动大军”一动不动,有人干脆熄火在车里睡了一觉。等醒了,电表才涨了3%。这不是个例,每逢重大节假日,充电桩变成停车场,车主个个成“落汤鸡”,怨不得车,怪只能怪桩太少。
现如今,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已经布局了18.4万个,比去年年底暴涨了近七成。乍一听,京沪、京港澳这些大动脉50公里就来一个充电站,仿佛挺靠谱。但长假一到,无论桩多密,还是架不住汽车的“攻势”,抢桩简直像抢票,你慢一步就只能干瞪眼。所以,大家都说桩跟不上车,的确不冤。
说技术进步吧,也不是没动静。宁德时代八月份推出了“神行”电池,充电十分钟就进账400公里续航,堪比修炼了葵花宝典。年底奇瑞星纪元ES就要搭载这个电池了。华为的超充桩更猛,600千瓦的液冷超充站,铺到了西藏318国道。冬天去拉萨,路上都可以随时回血。小鹏紧随其后,承诺明年投放300个480千瓦超充站。听着让人心头一热,仿佛下单才是眼下最明智的操作。
但故事转折来得很快。现在新出的纯电车,四成都用上了800伏高压平台,理论上进化成了“电动小钢炮”。实际呢?路上老桩一大把,插上依旧慢慢吞吞,升级阶梯打骨折。就像买了最新的智能手机,信号满格可网还跟蜗牛赛跑。高压平台只是在纸面上完美,落地变成“美梦打折”。
政策肯定也在推波助澜。新建小区车位必须全部预留充电条件,农村也开始补贴,鼓励自家院子装充电桩。北京、上海等地还有低价错峰电价,夜里三毛钱一度,比烧煤都省。这看起来纯电生态一派繁荣。但真到出行高峰,全靠“拼天拼地拼运气”。也难怪,大半年的插混增程车主这几年有些悔,节假日“支棱”起来的需求还是老老实实用油,靠电靠不上节气。
选车成了新的纠结关口。长途需要更可靠,插混或增程当仁不让。日常通勤,家里有桩,纯电才够香。近期调研显示,考虑插混的比例又回升到35%。不是大家不相信纯电,是不相信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稳定性。本质是充电设施和技术迭代还没有完全“落地开花”,人心里总有警惕。
买车前,最好把自己的情况掰开揉碎考虑:家里能不能装充电桩?一年会有几次长途(超过500公里)的需求?节假日能不能接受多等一小时?有了答案,选车也就不再迷糊。一群人用数据、用体验给了市场真实反馈,总结出来的话,没有废话就一句——技术更新快,别被参数迷了眼,还是要从实际用车需求下手。
而大家普遍还有一个关切:超充站到底哪儿先铺满?是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还是县城乡下?目前大部分高压超充桩还是城市扎堆,能不能下放到广阔的县城农村,暂时还跟赶集一样,什么时候热闹什么时候来一波。从官方规划看,优先城市、沿线高速、交通枢纽,但无论怎么铺,节假日还是得“看天吃饭”。未来几年,谁先体验到极速充电,也许就是谁跑得勤。
现实里,纯电车主在假期“看天吃饭”,插混和增程则打“保险牌”。随着充电桩数量猛涨和高压快充技术落地,生态确实在向好,但“桩比车慢半拍”的难题还没完全解开。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智,选纯电还是插混,归根结底是问自己的出行半径和耐心底线。
有人追求参数和最新技术,结果被现实“泼冷水”;有人保守选插混,最后又眼馋纯电的低成本。其实,大多数人都游走在两者之间,可惜选择零和不等于真正通达便利。
总的来说,节假日长途出行正在刷新广大车主对新能源的认知。插混和增程依靠油箱保路,纯电车在家充电省钱又省心。即便充电桩布局和技术升级已经提速,但真正实现“高速自由充电”的日子还没完全到来。买车时理性、用车时谨慎,才是当前市场的大势所趋。
至于超充站,谁先被铺满?大家心里都敞亮,不外乎北上广等大城市优先,“农村包围城市”还要时日。大城市充电桩多,节假日拦不住高峰堵桩;小城市桩少,用车方式更贴近现实需求,这中间的差距,新能源市场一天比一天缩小。
下次假期,大家或许还是会堵在服务区和桩前,等着电量一点一点往上爬。但这场漫长的变化,已在你我身边悄悄发生。哪怕技术还没完全赶上脚步,总有一天,不必再为充电排长队发愁。
实际就这么两句话:车,桩,技术,政策,都在路上;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风雨兼程的结果。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