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

咱再说电动车这事儿,心里有点堵。为啥呢?9月1号一过,新国标上线,电动自行车限速25公里,别说飙车,连正常通勤都像乌龟搬家。我一想,这到底是为谁好?真就没人替骑车人说个公道话?提个问题,你骑过电动车吗?25公里的速度够用吗?

先插个问号:咱“安全感”到底该去哪领?有人举双手点赞新国标,觉得国家为大家生命安全筑牢了最后一道线,啥事都不能拿命开玩笑。可就是这“25”数字桎梏下,通勤、买菜、接娃,路上一地鸡毛,谁理解过骑车人的那点难?有人说我原来半小时到公司,现在足足一小时,天一黑,心直烦。你说这叫“不便”吗?我觉得大概率是“难为”。

搞笑的一点是,你速度再慢,事故就没了吗?谁见过二十多公里速度被撞飞的不?反正我朋友圈是有——问题不是大家都快,而是有的人压根不看路、乱穿行,管理不到位,不守规矩,才是出祸的主因。真要一刀切,不如像开汽车那样,规定电动车也得上岗考试、发证、记分、违章彻查,别光盯着限速。为啥不相信骑车人能好好学交规、守规矩?

再看这新国标,把防改装的那堵墙砌得铁板一块。原来说你限速25,骑友去门口小店儿一调码表、掰个芯片,30、35、40呼啸而去。现在?全国一查就抓,派出所、交警队能把店家连锅端,拘留、开罚单,车都未必能保住。你说这防的是什么?表面是“保护你”,实际呢,堵死了点点灵活性,往死里不留弹性。谁解限速,谁进局子。

还有一群家长特别扎心。家里娃上学,赶时间用电驴儿,结果速度慢到极致,路上一会儿被小汽车嘀嗒,一会儿过个红灯就跟不上。到学校多几分钟,回家挨几句,连带全勤奖都泡汤。一问老师,老师说是安全条例。家长心里那个苦,谁能说透?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电动车限速新国标上线,通勤买菜变慢,骑手家长苦恼多-有驾

再说设计本身。今年新国标是升级了,放宽整车重量,脚踏板不是强制要装后视镜鼓励用了,塑料材料更重视阻燃,说真的这些改变不能算坏事,厂商没法糊弄了,车更真实了。可这些都是附加值,核心的25公里限速印在铁皮上,别的都白扯。

奇怪的是,每天骑电动车通勤的上班族或者外卖员,他们的感受最鲜活。你说让他们舍快求慢,他们可能丢掉半份工资——时间就是钱嘛。还有买菜大妈,接送孩子的爹妈,明明半小时能干完的事,现在要挪腾更久,各种着急上火。自从这速度卡死后,大家都成了“新慢生活”强制体验者,可等来的不是悠闲散步,是工作焦虑。

我不否认,有骑手贪快滋事,某些城市确实出了狠撞一条街的电动车事故。可是你再想想,小汽车杀伤力远超电驴,咋没人说把汽车时速都限成25?难道只有电动车该慢吞吞?这是不是把弱势骑手当头上天花板来管了?

再深一点想,咱为啥买电动车?不就是图着小巧、灵便、灵活穿街走巷、接送便利。价格比地铁、打车划算多了。可这一刀切过去,反倒逼着部分人去买无证电摩,甚至愿意冒险非法改装,形成监管与需求之间的拉锯战——政策越严,灰色产业越有市场,你说这是“治标”还是“治本”?

其实,问题根子还在“用人不疑”。把电动车主都当成不守法的捣蛋鬼,防着他、盯着他,铁腕管制。可新时代了,电动车何尝不是刚需?上班打工,生活奔波,谁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更何况,城市规划失调、配套车道匮乏,电动车这点自由都被大环境套住,光靠新国标有限的死板不等于真解决问题。

有没有一种办法,速度可以灵活点?比如分道路分路段分时段管理——小巷、学校门口,限更慢无妨,主干道、直行快车道,能不能适度放松一点?技术上,分布式监管也不是难事。你认真想,这事最怕就是“一刀切”,缺乏弹性空间。安全当然重要——但便捷、效率、生活节奏谁来平衡?其实,每次管制都牵扯到制度设计能不能干点“因地制宜”的活。

还有,现在电动车新国标设置了“定位监控”“防篡改芯片”等一整套“高科技”手段,说白了就是怕你解锁,而且车厂也没胆再偷着留“后门”。普通人只能认命。但你细想,谁都不会拿命开玩笑,骑超速被撞,倒霉的是自己;但谁也不喜欢无休止地丢失通勤效率。要求吗?很卑微,就想让“管”和“用”之间再拿捏拿捏,不是谁抢着去冤枉违规。

一谈“人性化”,总有人跳出来说,“政策咋能让步,放松就没人守规矩!”可问题是,惩治真的不是靠堵死一切可能性,而是让大家自觉有空间、有规范、有处可依。电动车主更多靠的是心里的“守”,再多的技术锁、扣分,也不如让大家觉得自己其实在被尊重、能商量,被信任。

往大了说,这事上升到谁的利益优先?是谁决定你每天只能骑25公里?是交通部门、是厂家、是政策制定者,还是那些永远不会骑电动车的人?咱就大胆设问:敢不敢邀请一批真正通勤的普通人、送外卖的,来参与规则讨论?别光靠官僚、专家一纸文书定乾坤,那才是真的“接地气”。

末了我想说,如果真关心“路上安全”,别老盯着老百姓,“技防+人防+宣传”三管齐下,该罚就罚、该劝就劝;但一条路轮子不一样,脑袋想法也不准一样。新国标能不能既贴心又底线分明?安全,但别安全得让人喘不上气。方便,但别方便得只剩自己骑得起。

真有一天,咱都能在“安全”以外聊聊人心,“效率”之上谈谈体谅,或许限速这个话题不会再“噎人”,大家都能为自己的出行找到点自在。你说呢?你家楼下有没有25公里讨伐队?通勤路上的心结、牢骚,有没机会放一放?评论说了,才是真相。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