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加速期,经济在起飞,但汽车对普通人来说还是稀罕物。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自行车,私家车少得可怜,新能源汽车听起来更是天方夜谭。
可就在这一年,81岁的钱学森给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应该跳过汽油、柴油汽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
这封信不长,但分量很重,因为写信的人是钱学森——中国科技界的传奇。
他的建议不仅展现了超前的眼光,也为后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1992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1992年的中国,经济正在腾飞,但汽车工业还很落后。那一年,全国汽车产量只有65万辆,大部分是卡车和公交车,轿车少得可怜。
街上跑的车,很多是进口的,比如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能买辆自行车就不错了。
能源方面,中国石油储量不算丰富,进口石油的比例在慢慢增加。
环境问题虽然还没像后来那么严重,但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开始抬头。汽车尾气还不是大问题,因为车太少了,可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那时候,电动汽车在全球都还是个新鲜概念。美国的特斯拉还没诞生,电池技术也很原始,续航短、充电慢,成本还高。
新能源汽车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遥远的梦想。可钱学森却觉得,中国不该跟着西方走老路,而是要直接跳到新阶段。
钱学森信里说了啥
钱学森的信不长,但思路很清晰。他提了三点核心理由,解释为什么中国该跳过燃油车,直接搞新能源汽车。
第一,能源安全。钱学森算了一笔账: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按传统路子发展,到2010年产量可能达到1000万辆。那时候,石油消耗会是个天文数字。
可中国自己的石油不够用,大量靠进口,能源安全会成大问题。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能用电力代替石油,而中国电力资源丰富,水电、火电都有基础,未来还能发展核电、风电。这条路走下去,能少受制于人。
第二,环境压力。他预测,汽车多了,尾气排放会让城市空气变得更糟。
1992年,北京的雾霾还没那么严重,但钱学森已经看到苗头。
电动车零排放,低噪音,能大大减轻环境负担。他觉得,这对人口密集的中国城市尤其重要。
第三,技术机会。钱学森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燃油车技术比西方差一大截,追起来费力不讨好。
但新能源汽车是个新赛道,大家起点差不多。
中国如果早下手,靠电力和电池技术积累,完全可能弯道超车,甚至领跑全球。
这三点理由,能源、环境、技术,环环相扣,既务实又有远见。
钱学森不是空想家,他是用科学家的逻辑,给国家指了一条路。
国家怎么看这封信?反应有多大?
钱学森的信送到国务院,很快就有了回应。邹家华副总理收到信后,批示:“钱老见解深刻,值得重视。”
高层很重视他的意见,但1992年的中国,条件有限,新能源汽车还只是个概念,没法马上铺开。不过,这封信确实点燃了火花。
1993年,国家计委在“八五”计划里拨了1500万元,启动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这笔钱不多,但意义不小,等于正式把新能源汽车放进了国家议程。
1995年,“九五”计划又加大投入,科技部把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攻关项目。2001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可以说,钱学森的信没直接改变政策,但给决策者提了个醒。他的想法,像一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到了2000年代,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加速,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艰难开端
1992年有了建议,可真正把新能源汽车搞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早期,技术太落后,电池续航也就几十公里,充电桩几乎没有,成本还高得离谱。
1990年代,中国做了些尝试,比如研发电动公交车,但大多停在实验室,没能上路。
2001年,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从电池起家,开始摸索电动车技术。2003年,国家启动“863计划”,投入更多资金搞新能源研发。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算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里程碑。
虽然这车销量不高,但证明了中国企业有能力造电动车。
那时候,市场接受度也很低。消费者觉得电动车不实用,续航短、充电麻烦,还贵。政府和企业都在咬牙坚持,慢慢积累技术,打基础。
真正的转折在2009年,中国推出“十城千辆”计划,要在10个城市推广1000辆新能源汽车。政府开始补贴,买电动车能省不少钱,充电桩也开始建。
2010年,新能源汽车被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下了决心要干大事。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5万辆,超过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
特斯拉也在这年进入中国,带热了电动车概念。国产厂商像比亚迪、蔚来、小鹏,开始冒头,技术和销量双双起飞。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目标很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要占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
2016年,销量突破50万辆,市场开始爆发。
政策是推手,市场是动力。补贴、牌照优惠、充电站建设,再加上消费者慢慢接受,新能源汽车终于从实验室走进了生活。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136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这数字听着就震撼。比亚迪的汉、唐,蔚来的ES6,小鹏的P7,成了街头常见的车型。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近百万辆,同比增长近一倍,国产电动车成了中国汽车的新名片。
技术上,中国也没落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特斯拉都用它的电池。充电桩数量也全球领先,到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桩超过200万个,开电动车再也不用担心没电。
政府的规划很明确:2035年,新能源汽车要占新车销量50%以上,纯电动车占主流。这目标听着遥远,但照现在这势头,真有可能实现。
回头看钱学森1992年的信,他的预言准得让人惊讶。他预测2010年汽车产量1000万辆,实际是1800万辆,比他想的还多。
他担心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也真成了现实——石油进口占比超过70%,雾霾成了大城市的心病。
更厉害的是,他说的“弯道超车”真实现了。中国没在燃油车上跟西方死磕,而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会。现在,中国是全球电动车的老大,技术、市场、产量都领先。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35%,大城市像深圳、上海,电动车几乎随处可见。比亚迪销量全球第一,特斯拉上海工厂也贡献了不少产量。
政策还在加码,充电桩、电池回收、自动驾驶,都在快马加鞭。
普通人呢?买电动车已经很平常。续航500公里的车比比皆是,充电半小时能跑300公里,价格也亲民了。
老百姓关心的事,从“能不能用”变成了“哪个牌子性价比高”。
钱学森用科学家的头脑,给中国指了条路。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证明了他的眼光没错。钱学森当年的想法,已经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的经典一页。
参考资料
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季度销量突破300万大关,动力电池出口规模创新高 新浪财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