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凌晨,比亚迪官宣:所有供应商账期压缩至60天内。紧接着,一汽、东风、广汽、长安、吉利、赛力斯纷纷跟进。中午时分,北汽、上汽更进一步——放弃商业承兑汇票,现金结算!这波操作,乍看是财务改革,实则是整个汽车行业生态的一场“大地震”。而最慌的,恐怕不是巨头,而是蔚来、小鹏、理想、零跑这些造车新势力。
为什么?因为过去几年,它们靠“长账期”活着。小鹏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73天,蔚来近200天,零跑、理想也都在200天左右。说白了,就是“先拿货,后给钱”,把资金压力全甩给供应商。可现在,行业规则变了——60天必须结账,成了硬杠杠。谁不承诺,谁就可能被供应链“用脚投票”。
这背后,是工信部和中汽协的一记重拳。长城魏建军一句“汽车圈的恒大已经存在”,揭开了行业“高负债、低利润、长账期”的遮羞布。2024年,国内八大车企总负债超2.5万亿,比亚迪虽以近6000亿居首,但其有息负债仅410亿,负债率70%,远低于长城、奇瑞。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有技术、有销量、有现金流,全球新能源销冠的底气,让它不怕60天结账。
可新势力呢?蔚来负债941亿,负债率超87%,2025年一季度冲到92%,账上现金仅80多亿,2024年亏掉226亿。小鹏、零跑一季度分别亏损6.6亿、1.3亿,只有理想勉强盈利6亿。它们玩的是“烧钱换市场”,靠资本输血,靠压供应商喘气。如今,“60天结账”新政一出,等于掐住了它们的现金流咽喉。
为什么是60天?它意味着什么?
各位车友,咱们平时买车,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早就不这么玩了。你买辆比亚迪,提车付钱;但比亚迪买电池、电机、电控,却是“先拿货,后付款”,平均拖146天。这期间,供应商怎么办?贷款!借高利贷! 海马、零跑这些品牌,账期甚至超过200天,相当于你借朋友10万块,说两年后再还,谁受得了?
60天,是个生死线。它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基于企业正常运营周期的合理账期。超过90天,供应商资金链就紧张;超过150天,就可能爆雷。恒大2.4万亿债务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谁也不想汽车行业再来一次“恒大式崩盘”。
所以,工信部和中汽协出手,不是救车企,是救整个产业链。中汽协5月23日就喊话:“别打价格战了!”结果某车企带头降价,多家跟进,国产车利润率被压到4.4%,部分车企“卖一辆亏一辆”。价格战打的是销量,伤的是产业链。电池厂、电机厂、钢企,全被拖下水。
60天结账,表面是财务改革,实则是行业秩序重建。它逼车企从“靠压榨供应商赚钱”,转向“靠产品力、效率、技术赚钱”。这对消费者是好事——供应链稳了,质量才有保障;企业不亏了,服务才不会缩水。
比亚迪为什么不怕?它的底气在哪?
老铁们,提到比亚迪欠6000亿,很多人吓一跳。但你得看这钱是怎么欠的。比亚迪6000亿负债里,5400亿是无息负债——包括应付账款2527亿、用户预付款461亿、其他应付款1435亿。说白了,这些钱大多是“该付还没付”的货款,或者用户提前付的购车款,不用付利息。
而有息负债才410亿,占比不到7%。相比之下,上汽负债5729亿,有息债务高达2108亿,光利息一年就12亿。上汽自主品牌还在亏,新能源转型慢,真要还债,压力比比亚迪大得多。
再加上,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销冠,2024年销量超300万辆,市值破万亿。它有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技术护城河深。供应商抢着给它供货,因为它不光给钱快,订单还稳定。
我去年试驾过比亚迪汉EV,风阻系数0.233Cd,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拆车发现,它的前脸封闭式设计、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全是为降风阻服务。风阻每降0.01,续航能多5-8公里。这种细节,就是比亚迪“技术为王”的体现——不靠压供应商,靠产品力赚钱。
新势力的“账期红利”没了,谁最头疼?
咱们再看蔚来。它负债941亿,2024年亏226亿,账上现金80多亿。它还有2700座换电站,每年折旧60多亿。换电模式听着高大上,但本质是“吞金兽”——建站贵、维护贵、电池储备贵。
更麻烦的是,蔚来一季度销量才8.9万台,毛利率降到10%。这意味着,它卖一辆车,赚的钱 barely cover 成本。如果60天内要结清所有货款,它账上的80亿现金,可能撑不过半年。
小鹏和零跑也不轻松。小鹏一季度卖9.4万辆,亏6.6亿;零跑卖8.7万辆,亏1.3亿。它们虽然销量涨得快,但规模小、技术薄、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过去靠“长账期”拖着,现在60天结账,等于逼它们“断奶”。
我认识一位做汽车线束的供应商老板,他跟我说:“以前蔚来、小鹏订单给得多,但回款慢,我们得去银行贷款发工资。现在政策一出,我们优先保比亚迪、吉利这些‘现金客户’,新势力的订单,得看它们能不能先付30%定金。”
这就是现实——一旦失去供应商信任,生产就得停摆。哪怕你账上还有钱,没人给你供货,车也造不出来。
竞品对比:谁在“真创新”,谁在“讲故事”?
咱们拿蔚来ET5T、小鹏G6、比亚迪汉EV做个对比。
蔚来ET5T:颜值在线,内饰豪华,换电方便。但起售价32.8万,电池月租还要980元。算下来,五年使用成本比买断高10万+。它的创新,更多是服务模式,而非三电技术。
小鹏G6:智能驾驶强,XNGP城市领航很顺滑。但一季度亏6.6亿,说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它的技术投入大,但商业化能力弱。
比亚迪汉EV:刀片电池安全、DM-i省油、e平台3.0集成度高。它不搞花哨功能,专注把三电做扎实。结果呢?销量稳、利润稳、供应链稳。
你看,比亚迪的“稳”,是建立在技术自研+规模效应上的;而新势力的“快”,是靠资本输血+压供应商撑起来的。现在输血管被掐,账期被压,谁真有实力,一试便知。
行业未来:从“内卷”到“良性竞争”
这场“60天结账”改革,长远看是好事。它逼车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以前比谁降价狠,现在得比谁技术强、谁效率高、谁服务好。
中汽协说“内卷没有赢家”,太对了。你降3万,我降5万,最后大家都亏,消费者也担心“便宜没好货”。现在政策出手,等于给行业踩了刹车,让大家冷静下来,好好造车。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供应链稳了,车的质量才有保障。你不想买辆车,结果两年后厂家倒闭,售后没人管吧?支持那些“按时给供应商付款”的车企,就是保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觉得“60天结账”该不该强制推行?
如果蔚来、小鹏因为现金流问题减产,你会等还是转投比亚迪、吉利?
你更看重“超前服务”(如换电),还是“基础扎实”(如三电安全)?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是科技铭程我,一个爱拆车、爱试驾、更爱讲真话的车评人。下期,咱们聊聊比亚迪云辇系统到底香不香,要不要试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