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里,增程式电动车突然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焦点。
以前大伙儿都觉得,这种车能加油又能充电,简直是治愈“里程焦虑”的完美方案,长途不愁,短途用电,两全其美。
可是,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让不少车主心里犯了嘀咕:说这增程车的电池,好像比纯电动车的电池“老”得更快,没开几年,纯电续航就缩水得厉害。
这到底是真是假,是有人故意夸大其词,还是咱们当初对这种技术的理解,有点太理想化了呢?
今天,咱们就站着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事的起因,源自一份来自中汽研的测试数据。
这可不是什么路边社消息,是咱们国家级的权威机构发布的,分量很重。
数据显示,一辆大家都很熟悉的特斯拉Model 3,在行驶了十万公里之后,电池的健康状态还能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九以上,这个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扎实了。
但是,作为对比的某款早期增程式明星车型,同样跑了十万公里,电池健康度却掉到了百分之七十五点六。
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衰减速度快了将近四成。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也让很多增程车主开始检查自己的车。
百分之七十五点六的健康度意味着什么呢?
咱们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比如您买车的时候,厂家宣传这车纯电能跑200公里,您觉得上下班代步足够了。
可按照这个衰减速度,可能开个三四年,这200公里的标称续航就只剩下150公里不到,要是再赶上冬天开个暖风,实际能跑的里程可能也就刚过100公里。
这么一想,当初为了“没有里程焦虑”而多花的钱,好像有点不是滋味了。
花几十万买的车,核心部件之一的电池这么快就不耐用了,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按理说增程车有发动机这个“随身充电宝”,电池不应该这么辛苦才对,怎么反而变得这么脆弱了呢?
深究起来,主要有几个环环相扣的原因。
首先,就是“小马拉大车”带来的高负荷工作。
为了给发动机和油箱留出空间,也为了控制成本,早期很多增程车的电池容量都不大,普遍在30度电上下。
相比之下,现在的纯电车,电池包起步就是七八十度,大的甚至超过一百度。
这就好比两个人去长跑,一个背着一个大水壶,一个只带了一瓶矿泉水。
带大水壶的可以跑很久再喝水,而带矿泉水的,就得频繁地找补给站。
增程车的小电池,就相当于那瓶小矿泉水,它需要被非常频繁地充电和放电。
电池的寿命,主要是按完整的充放电循环次数来计算的。
您想啊,同样跑一千公里,大电池的纯电车可能就充放了一两次,而小电池的增程车,可能已经完整地折腾了六七个来回了。
这么高频率地工作,电池的老化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其次,是增程车独特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在高速行驶的时候。
当您在高速上开到一百多公里每小时,驱动车辆需要很大的功率,小电池里的电量掉得飞快。
为了不让车速掉下来,发动机就得紧急启动,一边拼命发电给电池充电,同时电池又在给驱动电机供电。
这么一来,电池就成了一个电流的“中转站”,被充电和放电两种力量来回拉扯,处在一种持续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有机构做过测算,一辆车开到二十五万公里,纯电动车的电池大概经历了五百次左右的循环,而增程车因为这种特殊模式,循环次数竟然可能高达一千六百多次。
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理论上的循环寿命也就是两千次左右。
这么一算,增程车的电池还没等车子到报废年限,就已经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再有一个很伤电池的因素,就是急加速时的“暴力放电”。
咱们开车,超车、起步的时候,总需要瞬间的爆发力。
对于一个拥有80度大电池的纯电车来说,瞬间输出一个大功率,相当于一个大水库开闸放水,从容不迫。
但对于一个只有30度的小电池来说,要提供同样的爆发力,就相当于一个小水龙头被拧到了最大,水流(电流)的压力会非常大。
在电池技术里,这叫“高倍率放电”。
高倍率放电会让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对电池内部的化学材料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就像用大火爆炒一个很嫩的菜,很容易就炒糊了。
长此以往,电池的寿命自然会受到影响。
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最终都转化成了车主们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
很多人反映,发动机启动介入的时候,车里的噪音和震动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尤其是在市区堵车走走停停,发动机一会儿启动一会儿熄火,那种体验感和纯电模式的安静平顺相比,落差很大。
而且,一旦电池电量过低,也就是所谓的“馈电”状态,那个小排量的发动机就要承担起驱动这台两吨多重大家伙的重任,油耗会飙升到百公里八九升甚至更高,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费油,这就和当初宣传的“省钱”理念背道而驰了。
更别提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管理员往往会优先安排纯电车充电,让增程车去加油,那种被区别对待的感觉也不好受。
当电池真的衰减到无法忍受,想要更换的时候,高昂的费用又是一道坎。
一个三十多度的电池包,更换报价动辄五六万,这笔钱都够一辆普通家用车加好几年的油了。
想卖车止损?
二手车市场对这类早期增程车的态度也相当谨慎,保值率普遍低于同期的纯电车,车贩子也担心收来的车电池有问题,砸在自己手里。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增程技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的确是一个非常务实和聪明的选择。
在那个充电桩还很稀少、大家对电动车续航普遍没信心的年代,增程车用“可油可电”的方式,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让一大批消费者第一次接触并接受了新能源汽车。
它为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市场,这份功劳是不能被抹杀的。
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部分企业在营销宣传时,过于强调其优点,而对这种过渡性技术方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寿命短板、使用成本等问题避而不谈,让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了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和迭代能力。
第一代车主们遇到的问题,并没有被忽视。
我们看到,现在新推出的增程车型,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比如,电池容量普遍增大了,很多新车都用上了40度甚至50度的电池包,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循环压力;发动机也不再是简单的“发电机”,而是用上了热效率更高、更省油的混动专用发动机;车辆的能量管理系统也变得更加智能,能够更好地平衡油、电的使用,保护电池。
这正说明我们的汽车产业在不断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摸索中前进。
消费者的每一次反馈,市场的每一次阵痛,最终都将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完善的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