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然进入到极为激烈甚至“血雨腥风”的阶段。过去的稳定格局被彻底打破,各路车企进入全方位竞争:价格战、技术战、产品战、渠道战……让不少业内人直呼,这场混战仿佛历史上“春秋战国”的再版——诸侯割据、利益分裂、战事连绵,秩序未立,变局已生。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卖车即亏损”成为常态,当“卷”成唯一生存方式,焦虑也就不再是某个品牌、某位高管的孤立情绪,而成为整个行业从上至下的一种集体现象。
但乱局之中,总有人能看清方向、稳住节奏。北京现代正是其中之一。
在当前的环境下,北京现代并没有选择短期炒作、流量刺激、过度营销等“快节奏”打法,而是以极强的战略定力与结构重塑能力,选择走一条真正基于产业规律、基于用户需求的“长期主义”道路。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的三大战略判断——“扩大出口、本土化转型、坚守造车初心”,无疑是一次顺应时代挑战的精准回应。
扩大出口:从内卷逃逸,走向全球增量
吴周涛在战略规划中首先提及的是“扩大出口”。其核心逻辑在于:中国市场正进入高度内卷阶段,各家品牌的成本控制与终端价格竞争已压缩到极致,单一依赖国内市场将难以为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步。
北京现代已经明确提出,将建设成为现代汽车全球出口的重要基地。这意味着今后北京现代所有研发、制造的产品,将不仅服务国内,也将面向全球市场提供竞争力产品。2024年上半年,北京现代的出口量同比激增200%,全年计划实现5万辆出口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跃升,更是战略重心的转移。
以史为鉴,当年秦国在中原内战不息时,选择了“西举巴蜀”,稳固后方、构建粮仓,从而为日后的崛起奠定基础。而今日的北京现代,通过“向外走”探索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是在通过外部增量反哺内部竞争的方式,为品牌发展筑牢战略缓冲。
而且,不同于部分初创品牌出海缺乏体系力支撑,北京现代背靠全球销量排名前三的现代汽车集团,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稳健的售后体系,拥有更强的“出海基础设施”。这是其在国际市场上能立足的核心保障。
本土化转型:内外兼修,真正扎根中国市场
若说“出海”是战略外延的扩张,那么“本土化转型”则是战略纵深的深化。
吴周涛指出,北京现代未来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简单引入海外成熟产品,而是转向以中国消费者为核心的本土化研发模式。这个变化看似微妙,实则重大——它意味着北京现代在组织结构、研发模式、产品开发逻辑上的一次深度重塑。
这种本土化并非纸上谈兵。在产品技术层面,北京现代将依托现代汽车在烟台的中国技术研究中心,持续增强本地电动化、智能化研发能力。从2025年起,北京现代将推出完全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全新纯电平台,并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新能源产品矩阵。这一矩阵既包括适应城市通勤的紧凑车型,也涵盖满足家庭需求的中大型车型,最终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面向中国、源于中国、服务中国”的产品体系。
而在合作机制上,北京现代也将与北汽集团及其他领先本土企业展开更深入的技术与产业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在电动化、智能驾驶等新技术领域的布局。为了提升内部效率,北京现代已推动中外股东设立专门协调机构,破除传统合资企业沟通壁垒,实现“快速决策、精准执行”。
这场本土化变革,实质上是一次企业战略文化的迁移——从单纯依赖母公司技术支持的“引进派”,转向完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共创派”。
坚守造车初心:稳扎稳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如今“新闻满天飞”的车圈环境中,许多企业一味追求流量,一年发布三五款“PPT车型”、发布会上声势浩大,产品却屡屡跳票甚至夭折。
相比之下,北京现代依然选择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路径。推出的第五代胜达,历时五年打磨,其目标并非抢眼球、追热度,而是用稳定的产品力打动用户。
这款车定位“户外轻野中大型SUV”,既满足了当下用户对于越野风格的向往,又兼顾家庭使用场景所需的空间、舒适和安全。在动力上搭载2.0T+8AT高效动力系统,并配置HTRAC四驱系统,结合0.30Cd的超低风阻系数,兼顾操控与能耗表现。
在智能化层面,第五代胜达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配备22个高精度传感器,实现30项ADAS功能;配合双12.3英寸全景曲面屏、UV杀菌舱、高档Nappa真皮座椅等高端配置,在细节上体现了品牌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吴周涛坦言:“北京现代坚持不忽悠用户、不拿用户做实验。”这句话,或许看似朴实,却在当今的喧嚣中显得格外动听。
回看历史,正是那些坚守实干、稳步前行的国家与企业,最终赢得了长久的胜利。以人为本、以长期价值为导向,恰恰是工业制造行业最核心、也是最应当坚持的价值观。
总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才不会被时代甩下
纵观整个行业,在焦虑的氛围中,仍有企业保持冷静与清醒。北京现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时代中,坚持从根本出发,从用户出发,从产业规律出发,坚定推进自己的节奏与方向。
吴周涛所提出的“三位一体”战略,不是口号,而是通过扎实的实践逐步落地的全链路动作。无论是对出口的拓展、本土化的深化,还是造车初心的坚守,都不是一时兴起的反应,而是一种具备产业逻辑的系统性应对。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在高潮时最耀眼的那一个,而是在低谷时最坚定的那一个。
北京现代正是这样一个企业。在行业剧变面前,他们没有被短期喧嚣裹挟,也没有盲目追风口,而是选择了那条最符合制造业规律、最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正确道路。历史终会证明: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驶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