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销1.5万到23辆!日系车被中美市场双重绞杀,百年巨头迎来“诺基亚时刻”?

本田飞度上个月只卖出23辆,而这款车巅峰时期月销超1.5万辆;日产在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相当于卖一辆亏一辆;就连常年稳坐全球销冠的丰田,净利润也暴跌37%。 曾经靠省油和保值率横扫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为何在短短几年内溃败至此?

从月销1.5万到23辆!日系车被中美市场双重绞杀,百年巨头迎来“诺基亚时刻”?-有驾

一、销量断崖:从“神车”崩盘到全线溃败

本田飞度的衰落堪称日系车命运的缩影。 2025年7月,飞度销量仅75辆,8月更是跌至23辆,而其巅峰时期单月销量轻松突破1.5万辆。 这款曾被年轻人视为“人生第一台车”的国民神车,如今在小型车销量榜前十中已完全被新能源车型占据,销冠车型的月销量达到飞度的170倍。

飞度的崩盘只是日系品牌在华困境的冰山一角。 2024年,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30.9%,创下2014年以来最低纪录;日产销量跌破70万辆,较2021年几近腰斩;丰田虽凭借混动车型勉强维持,销量仍下滑6.9%。 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4.1%骤降至2025年5月的14.8%,四年时间流失近10个百分点。

严峻的是,日系车的溃败已从中国市场蔓延至全球。 2025财年第一季度,本田全球销量下降30%,日产连续13个月产销下滑,丰田虽保住销冠地位但利润大幅缩水。 曾经不可一世的“日系三强”,如今只有丰田还能维持盈利,本田和日产已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恶性循环。

从月销1.5万到23辆!日系车被中美市场双重绞杀,百年巨头迎来“诺基亚时刻”?-有驾

二、中美夹击:关税重压与新能源替代

日系车的危机源于中美两市场的同步夹击。 美国作为日系车最大的海外市场,在2025年4月将进口关税从2.5%提升至25%,虽在7月降至15%,仍对本田造成约1250亿日元的利润损失。 丰田预计2025财年因关税损失的营业利润高达1.4万亿日元。

日系车曾赖以生存的“省油耐用”标签,在“电比油低”的时代彻底失效。 网约车司机们纷纷将混动日系车换成纯电动车,因为“充电每公里成本最低只需几分钱,而混动车至少要0.4元”。 政策红利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新能源车免购置税、不限行,而燃油车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路权限制。

三、转型困局:从技术路线摇摆到产业链包袱

从月销1.5万到23辆!日系车被中美市场双重绞杀,百年巨头迎来“诺基亚时刻”?-有驾
#金九焕新季#

日系车的溃败并非偶然,而是战略误判的必然结果。 当中国车企在2015年后全力投入纯电赛道时,日系车企却陷入技术路线之争:丰田坚信氢能源才是未来,本田在混动和纯电之间摇摆,日产虽较早推出纯电车型聆风却未能持续迭代。

丰田章男多次公开质疑纯电路线,认为日本依赖火力发电,电动车并不环保,并警告激进电动化可能导致日本失去550万个工作岗位。 这种保守态度使得日系车企在电池、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大幅落后。 2025年,本田纯电动车全球销量仅2900辆,其在日本本土的纯电销量甚至不足200辆。

日系车企还背负着传统产业链的沉重包袱。 日本汽车产业聚集的爱知县有数百家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一旦全面转向电动化,整个产业链将面临重构。 与此同时,日系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人才流失加剧:广汽本田研发骨干被中国新势力以3倍薪资挖角,2024年经销商退网率高达15%。

四、自救尝试:从“抱团取暖”到中国本土化

从月销1.5万到23辆!日系车被中美市场双重绞杀,百年巨头迎来“诺基亚时刻”?-有驾

面对危机,日系车企展开艰难自救。 日产推出“Re:Nissan”计划,计划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力争在2026财年实现正现金流。 本田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丰田则选择与Momenta联手提升智能化水平。

最激进的转型来自丰田:其在上海独资建设雷克萨斯电动车工厂,并启用中国籍工程师团队主导研发。 2025年3月推出的铂智3X车型,凭借14.98万元的定价和本土化智能配置,上市后月销迅速突破7000辆。 这一成绩证明,唯有彻底本土化才能赢得中国市场。

然而,这些举措仍难掩结构性矛盾。 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因控制权争夺破裂,雷诺与日产的联盟关系紧张,传统车企的决策效率难以适应电动化时代的快速迭代。 有业内人士指出:“日系车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能否打破百年形成的组织惯性。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