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修理厂等车,感觉仪表盘的灯光突然变得朦胧。旁边那个技工叹口气:哎,新的电子挡杆,挺快就出问题。我瞥了一眼那台车,发现那电子档杆上的按钮,光泽不如之前那样亮了——大概有十几台车在排队等修了。
这倒让我想到,市场上大家都说智能化才是未来。可真操作起来,你会发现很多智能其实更像盲人摸象。像这电子挡杆,按个键就行——听着简单,但其实背后的供应链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我问了一下修理工,他说:电子部件多,供应商都在博弈,加上材料和工艺问题,稳定性其实没你想象中那么高。大概10-15个供应链环节,样本少估算。
我之前还看到一份行业报告,提到自主品牌的供应链成熟度大概在5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当然这个比例还是因品牌不同差异大。有时候选配件就像拼积木,有个细微差别可能就整车表现差几成。手机一样,小的芯片或连线不良,影响的就是车机的反应速度或者稳定性。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个问题:这些高端电子系统,为什么用的零件还那么廉价?我猜测,成本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价格更低的方案——其实就像买家电里常见的假冒进口配件,厂商用的可能质量不一定有保证。可能原材料供应链上有个灰色地带在晃动。
也有人说:电子系统越多,故障越快。我觉得是的,但这个越多其实是个模糊概念。自主品牌偏向硬件稳妥,可能更喜欢传统的机械式操作;而合资或者新势力则喜欢智能化,其实也没错,只是真的要考虑到后续维护难度和成本。
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同一款车在不同城市售卖,配置差异很大?我调查过,大概有25%-30%的车型在北方和南方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温控系统,有时候是轮圈。这个差异,除了考虑气候,也反映出厂商对供应资源的调配策略。多一点耐寒材料,成本会高十几块;多点地区调价,卖得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我朋友在维修一辆车,他说:这次不是零件问题,是软件卡死了。那会儿,软件调试其实像调味料,调得不好就糟蹋了整锅汤。你会想,车载软件是不是和手机一样,总会出问题?技术的演变让软件问题变得更隐形——你惯了无声无息的体验,可硬件和软件的博弈,仍然在进行。
我注意到,很多人抱怨售后难修,甚至觉得车子用着比手机还复杂。这其实和研发的思路有关——厂商用高集成度,成本下降了,但一旦出错,修起来就像拆多米诺骨牌。而且,修理工的技术门槛也在升高,很多维修其实是更换而非调修。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在享受这些智能带来的便利时,也得付出更多的成本和等待?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仔细想想,很多智能问题背后,还是版本和软硬件适配度的问题。就像买手机升级系统时,有时候会卡得不能动,明明硬件还行,但软件版本不兼容。
我印象深刻的一位销售曾说:客户其实不在乎多少高科技,他们更在乎能用多久。从某个角度讲这个行业的套路就是,别把技术变成消费者的难题。但你又会问:真正的耐用到底有多难实现?姑且不说国产车的锻造品质,还真要看怎么平衡成本和耐用。
我心里还琢磨,汽车的成本循环其实和我们买菜一样——价格其实是供应链上游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交涉产物。中间那一截,工厂、供应商、渠道、经销商……都在折腾。像我朋友开的店,利润其实很薄,现在车的定价有时候会压缩到只剩两成利润,打折、促销、赠品都是常事。
这让我很困惑:这些车型虽然标价不断上调,但实际到用户手里的,能剩下的钱很有限。估算一台车百公里的制造成本(不考虑零配件损耗),在工业标准里大概在4-6块人民币,油耗呢,我估计也就5升/百公里(体感,差别大)。厂家最关心的还是买卖的节奏,快或慢,取决于供应链的水流顺畅度。
咱们做个小游戏,试着猜猜:一辆车从工厂出厂到4S店的成本收益链,按最低调研,多少环节出现了水分?可能有个潜规则——某些配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到20%,研发团队为了追求新鲜感会调剂一些测试件进入量产线。
你想过吗?那些极具科技感的自动驾驶系统,看起来像未来的模样,其实基础还是老掉牙的摄像头和雷达,只不过我们被黑科技迷得晕头转向。真到用起来,很多时候还比单纯打方向盘的稳定性差。因为供应链的问题,买不到最好的芯片,是不是也就影响了整体效率?Feeding in:芯片短缺是不是影响了大量车型的生产计划?我……其实没细想过。
等会儿,我得去问问那个修理工,他说:你知道的,车都一样,硬件就像人体骨架,软件是血液,缺一不可。这比喻挺形象,但其实我觉得硬件多定制化点,会不会更耐用?还是说,研发的成本实在太高,厂家宁愿折腾软件,也不愿多花时间搞硬件。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像个拼装屋?哪里来的部件就装哪里,连质量监督都怪怪的。这不是一些零件的责任,都在设计阶段没想到的细节。产品越智能,风险也就越集中。一出问题,修起来就像拆多米诺。
那为什么我们还愿意买?可能就是那份未来感吧。或者,像我一个好友说的:汽车变成了手机的延伸,只要能用,其他都无所谓。也搞不懂,为什么我经常觉得用久了,就不那么新鲜。是不是技术太快,人的耐心跟不上?
还记得当初差点买那辆车,和销售聊半天,他忽然问我:你看得顺眼就行,别太别扭。是啊,东西多复杂,车子还得受人喜爱,也不是只有性能说了算。你以前有没遇到过那种猜测,比如说…系统会不会偷偷削减性能,来延长电池寿命?(这里我不敢太确定,只是猜一个:或许某些系统设计本身就有偏心谁短命点。)【延伸思考:其实车的耐用度是不是也是协议给出的小暗示?】
有家朋友说,修车工觉得:现在的车就像装满泥的水管,要么堵,要么漏。我觉得还挺形象。没错,技术再牛,也得实实在在能用几年。否则,硬件和软件都成寿命终点的那天,谁都得头疼。
你觉得,未来的车还能像今天这样,慢慢升级而不炸锅?我特别担心升级的门槛越来越高,普通用户的参与感会不会变得更少?这其实也是个疑问:那些我们为之着迷的科技,到底是不是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真改善?还是只是在包装上做得更精致?
……说到总觉得那些真实的细节——一块按钮、一条线、一台发动机——其实还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故事。你有没有用过某款车,突然发现就是喜欢这个味道——一种机械或电子味道,摸得到的、触得到的。
或许,这才是最难说的。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那份藏在细节里的,才会让人一再回想。不然,买车不过是个噩梦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