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产重卡夸了一句,群里差点没把我喷成筛子
那天是8月底的事,我在卡友群里随手发了篇稿子,说现在国产高端重卡驾驶室配置真不比进口车差,结果评论区炸了锅。骂我的话五花八门,“你收钱啦?”、“别吹牛”、“你家亲戚开国产吧”……甚至还有人@我让我写一堆对比稿,把什么五年、十年车况、维保成本、运货量都要掰开揉碎讲明白。总共九道大题,这架势,比当年高考作文还狠。
那天正好赶上9月1号,朋友圈全是小孩儿背书包照片。我这打工人倒好,被一帮老司机催着补作业。想想也行,反正晚上睡不着,就给他们挨个捋出来。
先说五年的事儿吧。有个修理厂老李头跟我讲过,他见得多——新车头三年基本没啥毛病,不管你买的是进口还是咱们自己的解放J7、东风天龙GX这些,只要不是天天拉矿石走烂路,都能安稳跑到四五十万公里。不过第五年就开始有分水岭了。进口的老沃尔沃、大奔驰那些,大件还是“整”,动力足底盘紧,有时候出点小毛病,多半是哪个传感器罢工,要修也麻烦但不会让你天天愁眉苦脸。而国产旗舰这几年进步太快,用的零部件有些也是康明斯或者采埃孚那套货色,有师傅说拆下来都分不清产地标识。唯一就是内饰和密封条偶尔掉链子,比如副驾手套箱盖松动啥的,但已经不像早些年似的天天趴窝等救援。
说到十年的老伙计,那才叫见证真章。有位山西运煤队长常念叨:“洋车只要舍得保养,该干活还干活。”大梁没软过,就是电控模块贵得离谱,一个ECU坏了可能要从德国空运,还不能急用。但他后来换了辆汕德卡,说实话,也撑过来了,一样能顶班,只不过线路插头容易氧化,下雨后仪表盘亮灯像圣诞树。他自己改装加了一层密封胶带,还真管用。这种DIY法门,在咱们圈里挺流行:哪怕电子系统掉链子,只要发动机和变速箱扛住,其它慢慢折腾呗。
再往下聊维修费,你光算配件价钱可就外行了——误工才最伤筋动骨。一台进口曼TGS,一次大修少则两三万起步,有回青岛一个哥们光等变速箱齿轮就搁置俩礼拜,人都快疯掉。而本地品牌呢?欧曼银河配件库遍地都是,小地方连乡镇都有合作站点,上次听司机吐槽“换气囊20分钟搞定”,费用不到进口的一半。“关键是不耽误拉货!”他说完哈哈笑。我自己去年帮朋友查过账单,两台同龄不同品牌重卡对比下来,国产一年省下来的维修费够请司机喝仨月羊汤粉丝。
再来谈谈极限环境下谁更扛造。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运输粮食线上的兄弟,一边开斯堪尼亚标准载重,从来不超吨数;另一边开解放J7,每趟多拉10吨已成习惯。本以为这样熬几年肯定散架,可实际情况让人大跌眼镜:前者每次检修细致入微,但后者的大梁和悬挂居然也硬挺到了第八个春秋,中间除了换几根板簧,再无大动作。据群友自测,这种超载情况下如果不是遇上恶劣天气或路面塌方,大部分故障还能当天解决,不影响第二天继续挣钱。“生病好治”这个词,是邻村王师傅总结出来的,他总爱拿自家拖拉机打比方,“咱图啥?别耽误吃饭。”
至于维保账单,如果按严格标载去算,那确实洋品牌耐磨又省心。但中国国情嘛,总归绕不开多拉快跑这一课题。在这种高强度模式下,用料厚道、服务站扎堆且配件便宜,这几点优势直接决定长期支出。一位南阳的小老板跟我聊起他的汕德卡C9H,说油耗虽然略高一点,可一想到刹车片坏随时街口汽配城搞定,也懒得计较那些小数目。他调侃:“省心就是最大的节约。”
最后提一句售价差距。不夸张地说,现在顶配国产旗舰价格基本等于欧洲中低配水平,而且很多冷门配置比如主驾通风座椅、副驾220V逆变插口,还有语音导航这些,在国内其实早成标配。有人觉得鸡肋,其实夏天下高速堵路时能接电烧壶泡面,也是种幸福体验吧?
二手市场的话,今年春天认识一个新疆回族兄弟卖掉他2015款欧曼银河,据说只亏了一点皮肉钱,因为当地运输公司专挑这种车型接盘,好养护,好转手——残值虽没有奔驰那么硬,但考虑投入产出,其实很划算。他笑称“挣够本就撤退”。
哦,对,还有段轶事忘记交代:某晚微信群闲聊,有人晒新买的大灯洗涤功能,我问一句“真的有用吗?”结果大家齐刷刷回复“不如备块抹布”。看来科技进步归科技进步,该靠人工的时候还得靠人工啊!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埋于文中及真实用户反馈,如需详细数据建议咨询各主机厂售后部门或行业协会相关报告。
全部评论 (0)